5种常用于胃寒胃痛、胃胀、慢性胃炎的中成药,建议收藏( 二 )


组成
干姜(或炮姜)、人参(或党参)、白术、炙甘草、附子 。
功能
温阳祛寒 , 益气健脾 。 用于脾胃虚寒 , 或脾肾阳虚证 。
症状常见脘腹冷痛 , 下利清谷(排泄物清稀 , 并杂有不消化的食物) , 恶心呕吐 , 畏寒肢冷 , 或霍乱吐利转筋(上吐下泻 , 失水过多 , 导致小腿痉挛 , 不能伸直) 。
应用
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急性肠胃炎、结肠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过敏性紫癜等属于脾胃虚寒 , 或脾肾阳虚证 。
方解
附子大辛大热 , 善补火助阳 , 散寒止痛 。
干姜辛热燥烈 , 善温运脾阳 , 助附子温阳暖脾 , 散寒止泻 。
人参善补中益气 。
白术苦燥 , 善益气健脾 , 燥湿止泻 。
甘草甘平 , 益气补中 , 缓急止痛 , 调和诸药 。
全方配伍 , 散寒补虚 , 起到温阳祛寒 , 益气健脾的功效 。
使用注意
(1)内含附子 , 孕妇慎用 。
(2)急性胃肠炎、腹泻有大便不畅、肛门灼热者慎用 。
(3)感冒发热患者不宜服用 。
5、香砂养胃颗粒/香砂养胃丸

5种常用于胃寒胃痛、胃胀、慢性胃炎的中成药,建议收藏
本文插图



来源
《中国药典》 , 可加减入汤剂 , 也有中成药 。
组成
白术、木香、砂仁、豆蔻、广藿香、陈皮、姜厚朴、醋香附、茯苓、枳实、姜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
功能
温中和胃 。 用于胃阳不足 , 湿阻气滞证 。
症状常见胃隐隐作痛 , 胃中有阻塞不舒感 , 呕吐酸水 。 或是感觉胃中空虚 , 似饥非饥 , 似辣非辣 , 似痛非痛 , 无法描述的不适感(中医称之为嘈杂) 。 食欲不佳 , 四肢倦怠 。
5种常用于胃寒胃痛、胃胀、慢性胃炎的中成药,建议收藏
本文插图


反酸
应用
常用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属于胃阳不足 , 湿阻气滞证 。
方解
白术甘温苦燥 , 益气健脾燥湿 。 木香苦泄温通 , 行气止痛 。
砂仁芳香化湿 , 温中行气止痛 。 三药配伍 , 温中和胃 , 行气止痛 , 共为君药 。
豆蔻辛温芳香 , 温中止呕 。
藿香化湿止呕 , 陈皮理气和中 , 姜厚朴燥湿行气除满 。
香附疏肝解郁 , 行气止痛 , 醋制后行气止痛之力增强 。
茯苓健脾利湿 , 炒枳实破气消痞 , 姜半夏辛苦温燥 , 燥湿和胃 , 降逆止呕 。
生姜温中止呕 。 甘草、大枣补中益气 , 调和诸药 。
全方起到温中散寒 , 和胃止痛功效 。
使用注意
1、孕妇慎用 。
2、全方以温药为主 , 所以 , 胃阴虚及脾胃有湿热者不宜使用 。
#哆咖医生超能团#
总结:5种药的典型区别
1、脾胃虚寒证的鉴别要点是脘腹喜温、喜按 , 这点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小建中汤都符合 , 良附丸不符合 , 香砂养胃颗粒对此症状效果不明显 。
2、同时 , 脾胃虚寒证有时会有腹泻 , 大便溏稀 , 甚至有不消化的食物 。 这点理中丸和附子理中丸都符合 , 良附丸、小建中汤、香砂养胃颗粒 , 对此症状效果不明显 。
3、附子理中丸和理中丸组成近似 , 功效接近 , 但附子理中丸比理中丸更适合寒证更明显 , 甚至有畏寒肢冷等全身寒性症状的人群 。
4、良附丸的区别在于多用于有气滞的实证 , 症状常见有胃胀痛、胸闷、胁痛以及妇女痛经等 。
5、小建中汤更多的是用于腹痛 , 而且属于虚痛 , 且小建中汤是从桂枝汤变化得来 , 还可用于外感虚热或者内伤虚热的情况 。
【5种常用于胃寒胃痛、胃胀、慢性胃炎的中成药,建议收藏】6、香砂养胃颗粒则常用于胃隐隐作痛 , 胸闷胃堵胀感 , 呕吐酸水等属于有湿证的情况 。 同时还可用于嘈杂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