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盲症”是真的认不出人,还是故意在找借口?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你跟他热情地打招呼 , 他却对你熟视无睹;你刚刚和他相谈甚欢 , 转头他却不再理你;明明是好哥们 , 某天你换了个发型、换套衣服他就不认得你了?你或许心中暗想 , 好一个冷漠孤傲的人儿 。 可是你是否想过 , 他心中也在揣测:他是谁 , 我们认识吗 , 我该不该打招呼?尴尬更胜于你 , 这便是脸盲症患者的日常 。
你以为这就很严重了吗?错!还有的脸盲患者 , 连自己都能不认识 。

连自己都不认识 , 感觉自己好像来自另一个星球

来自英国的一位51岁的女子——詹姆斯 。 她说自己从小就不会认人 , 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 , 在她眼里统统都是长的差不多的人 。
她甚至连自己的父亲都认不出来 , 有一次休假 , 正欲出门时刚好碰上回来的父亲 , 两人却只是打了个照面 , 直到父亲喊住她 , 她才意识过来眼前这位是自己的父亲 。 还有一次她陪母亲一起翻看一些家里的老照片 , 母亲在说照片上的某个人 , 她居然不知道那个人就是年轻时候的自己 , 甚至还问母亲这个人是谁 。


德维是詹姆斯女士的伴侣 。詹姆斯形容德维就像自己的“导盲犬”一样 。他会悄悄告诉她 , 哪个人她认识 , 哪些人是陌生人 。他们在一起看电影时 , 德维会给她“讲电影” , 否则她根本认不出影片中的人物 。幸亏有个有耐心又善解人意的伴侣 , 让詹姆斯的生活容易了一些 。
报道称 , 詹姆斯女士的情况是 , 当她看人脸时她看到的是局部, 比如鼻子、眼睛、耳朵等 。 因为她的大脑没法把人脸的整体形象连接到一起 , 因此造成识别困难 。

“脸盲症”是真的认不出人,还是故意在找借口?
本文插图


【“脸盲症”是真的认不出人,还是故意在找借口?】脸盲症 , 人人都是陌生人
脸盲症 , 专业术语叫面部识别能力缺乏症 , 数据显示 ,世界上有2.5%的人口存在脸盲症 , 即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脸盲症患者 ,严重的就像英国这个女子连自己都认不出来 。 一个真正的脸盲症患者 , 如果外界不加以提醒 , 他并不会觉得自己的感知出现了问题 , 因为他的世界里始终就是这个样子 。
而脸盲症患者也分为两种类型 , 一种是统觉性脸盲 。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类人的大脑在接受人脸这个信息的时候 , 难以做出区分区别 , 就像看一枚枚鸡蛋一样 , 完全就是一样的 。

而另一种类型则是组合型脸盲 , 就像这名英国女子一样 , 她大脑接受到的人脸信息 , 永远只是局部 , 难以认知和接收到面部整体的情况 , 更不要说看清某张人脸的细节了 。

正常人看到一张面孔 , 大脑枕叶先要经过形状识别 , 辨别和接受整张面孔的信息 , 而后这条信息会被送到颞叶的梭状回 , 这个区域负责面部的辨识 , 左梭状回负责辨别熟人 , 右梭状回负责辨别生人 。 大脑的记忆库中会有熟人面孔的记忆储存 , 所以如果是熟人 , 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谁了 。

脸盲症患者就是枕叶或者是梭状回的区域出现了异常 , 大脑无法将眼睛获得的信息进行更精准的识别处理 , 所以最终无法判别出一张张脸究竟谁是谁 。

在这种情况下 , 脸盲症患者通常只能依靠声音、衣着或者是走路的固定姿态来辨别谁是谁了 。

“脸盲症”是真的认不出人,还是故意在找借口?
本文插图


非脸盲者为啥也记不住他人的长相

生活中除了真正的脸盲症之外 ,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明明一切正常 , 可就是分不清谁是谁 , 这种情况尤其是在看国外人面部的时候更为常见 。 这并非脸盲 , 而是异族效应 。

美国的一组科研人员在2002年的时候进行过一次研究 , 他们分别找了6个月大和9个月大婴儿作为试验对象 。 研究人员给婴儿分别呈现两种面孔 , 一张是熟悉的人脸 , 一张是陌生的猴子脸 。 结果显示 , 6个月的婴儿 , 无论是人脸还是猴子脸都能进行识别 。 但是9个月大的婴儿 , 只能很好的识别人脸 , 对于陌生的猴子脸 , 识别能力不强 。

研究人员认为 , 这是知觉窄化所产生的异族效应 , 我们长期生活在同一个族群的内部 , 大脑在处理和识别周围信息的时候会更加的精准和敏感 , 连细微之处都能区分出来 。 但是随着对同一族群的识别能力增强 , 对另外族群的识别就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 心理学家认为 , 这是人类在后天中为了更好的适应生活环境 , 大脑资源进行的一种优化处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