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牛奶蛋白过敏,看这篇就够了!( 二 )


若在试验中出现急性严重的变应反应 , 则需使用肾上腺素、抗过敏药物等处理 。 对于轻型变应反应 , 如皮肤潮红、荨麻疹、轻度血管水肿等 , 予以抗组胺药物处理后观察 , 若症状继续加重 , 则需肾上腺素治疗 。另外对于症状发展迅速 , 或先前曾发生过急性变应反应综合征的患儿 , 即使发生轻度过敏反应 , 也需要使用肾上腺素治疗 。 难治性变应反应不仅需重复使用肾上腺素 , 还需给予皮质激素、血管升压素等治疗 , 甚至转ICU治疗 。五、食物回避
——唯一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人工喂养的患儿应积极回避牛奶蛋白及奶制品 , 轻中度患儿给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eHF) , 腹泻为主的给予无乳糖配方粉 , 无腹泻的可给予含乳糖配方粉 。 病情严重者给予氨基酸配方粉(AAF)喂养 , 喂养6个月或者直至患儿9~12月龄 。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 有极少数的患儿不能耐受eHF , 因此在最初使用的时候应该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 若发现不能耐受或者喂养eHF 2~4周症状无改善的亦可更换为AAF 。>2岁的患儿食物来源丰富 , 不需要配方奶替代 , 只需要进行无奶饮食即可 。■ 母乳喂养的患儿母亲回避牛奶蛋白及奶制品的患儿可以继续母乳喂养至少至6月龄 。 但母亲必须进行严格的饮食回避 , 包括牛奶、乳制品、黄油、鸡蛋、海鲜、河鲜、花生、坚果等 , 最好纯素食 , 期间补充钙剂(V/D) 。回避期过后母亲可在每周的饮食中增加1种已经回避的食物 , 若增加某种食物后 , 患儿牛奶蛋白过敏的症状再次出现 , 则母亲及患儿以后添加辅食过程中均需要严格回避该食物 。若母亲饮食回避2~4周 , 患儿症状仍然很严重且持续存在或患儿有生长发育和其他营养元素缺乏;或母亲饮食回避导致体重严重减轻以至于影响自身健康及母亲出现无法应对的心理负担时则建议暂停母乳喂养 , 改为AAF喂养 。需要注意的是 ,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儿各指南均不推荐食用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乳汁(如羊奶)以及豆基配方奶 。
部分水解配方(PHF) , 也不适合治疗CMPA , 因为PHF中可能仍含有免疫反应性表位 。 但是考虑到经济因素 , 对于无大豆蛋白过敏的且月龄>6的患儿可选择大豆配方奶(肠绞痛的患儿除外) 。
六、什么时候可以吃普通奶粉?
牛奶蛋白回避通常需要持续3~6个月 。 在患儿进行eHF或AAF喂养6个月或到患儿9~12月龄时 , 可逐渐引入牛奶蛋白 。 但在恢复常规饮食前需要再次评估SPT或sIgE、牛奶蛋白激发试验 。 重症患儿如果再次评估sIgE , 仍然处于高水平状态 , 患儿应继续回避饮食 , 而不再行牛奶激发试验 。对于符合要求的患儿 , 在配方奶转奶过程中需要注意:
普通配方奶粉转为eHF或AAF应直接停止普通奶粉喂养 , 而eHF或AAF转为普通奶粉过程中应该遵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原则 。
如果在转换过程中患儿的过敏症状复现 , 应该立即停止转奶 , 重新完全食用eHF或AAF 。 经临床实践 , 认为采取AAF3月-eHF3月-普通奶粉是较稳妥的转奶治疗方案 。
国内外指南均不建议延迟辅食添加的时间 , 但目前也缺乏针对此类患儿如何添加辅食的相关研究方案 。一般而言 , 在症状得到控制的前提下 , 可先添加铁米粉、蔬菜等 , 逐步过渡到肉类、鸡蛋、海产品 。 如果同时进行从AAF到eHF的转换 , 则暂停添加新的辅食 , 先进行奶粉的转换 。牛奶蛋白回避及替代配方奶喂养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其他常用的药物对症治疗包括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等 。 对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 , 肾上腺素是首要药物 。总结
婴幼儿CMPA的临床症状常表现复杂 , 非常容易误诊和漏诊 。 尽管多数CMPA预后良好 , 但仍有部分在3岁后不能产生免疫耐受 。 超过5岁仍未获得免疫耐受的预后较差 。 因此医生和家长必须对CMPA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 若遇到人工喂养或者混合喂养的婴儿反复出现呕吐、腹泻、便血、哭闹、厌奶等症状时 , 应考虑到牛奶蛋白过敏的可能 , 及早给予饮食干预 。
参考资料:[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食物过敏相关消化道疾病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7,55(7):487-492.
[2]陈同辛.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国内外指南解读——更好地识别、诊断和治疗[J].临床儿科杂志,2018,36(10):805-808.
[3]钟雪梅,金萌,朱丹.儿童食物过敏相关消化道疾病的认识与管理[J].中国医刊,2020,55(10):1057-1061.
[4]徐正国,温晓红.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治进展[J].安徽医药,2019,23(3):608-61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