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摆过没有?”( 三 )



他认为 , 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 需要坚守以中医思维、中医理念为指导 , 用现代科技为中医药服务 , 促进出现更多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证据 , 促进健康产业和健康产品发展 , 促进用现代语言诠释、阐明中医药治病的机理机制 。

张伯礼强调 , 中医药临床循证评价是中医药创新的切入点 。 世卫组织提出 , 世界要以开放的头脑接受传统医药 , 而传统医药要被世界广泛接受 , 有赖于对疗效的肯定 , 且关键在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 需要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药疗效 。 “不能仅仅说中医药有五千年的历史就是证据 。 中医药走出去亟待解决的 , 是提供过硬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证明中医药疗效 。 如果有了 , 不愁打不开国际市场 。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表示 , 屠呦呦等中国科学家发现抗疟药青蒿素 , 正是基于临床疗效这一事实 。 中医和西医虽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 , 对健康、疾病有不同的认识角度 , 但只要它们都基于临床疗效这一事实 , 就不担心西方病人不接受中医 。

2019年3月 , 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筹建的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揭牌成立 。 这是全球首个中医药领域的循证医学中心 。

黄璐琦在成立仪式上说 , 如能把循证医学跟中医学特点有机结合并付诸临床实践 , 不仅能极大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 还能为中医药学证明自身医学价值、跻身于世界科学体系提供舞台和机会 。

4新时代的国家队
曾经的屠呦呦团队 , 只有屠呦呦和两名化学科研人员 。 如今 , 当年的抗疟新药研究课题组已发展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 , 共有一线科研人员41人 , 是中国青蒿素研发名副其实的国家队 。

“我们不能闭门造车 。 对青蒿素作用机理的研究 , 需要大协作思维 。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姜廷良表示 。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廖福龙指出 , 目前 , 屠呦呦团队的科研人员并不局限于化学领域 , 而是拓展到药理、生物医药研究等多个学科 , 形成了多学科协作的研究模式 。

青蒿素研究中心的建设目标 , 是以中心为依托 , 建立中医药行业内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 构建开放的抗疟及青蒿素研究学术交流平台和展示窗口 。

屠呦呦曾表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 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 。 ”

根据世卫组织《2019年世界疟疾报告》 , 2010年全球估计疟疾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为2.51亿和58.5万 , 而2018年为2.28亿和40.5万 。 八年间 , 疟疾病例和死亡人数仅仅下降9%和31% , 这说明 , 青蒿素在未来的需求量依然极高 。

此外 , 多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 , 青蒿素在抗疟之外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

根据屠呦呦团队前期临床观察 , 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 。 目前 , 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临床试验 。 若试验顺利 , 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或最快于2026年前后获批上市 。

此外 , 科学研究还表明青蒿素在治疗肿瘤、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变态反应性疾病等方面也有一定效果 。

青蒿素究竟还有多少功用 , 世界各地科学家们仍在不断寻找答案 。 展望未来 , 建立在人们对疾病作用机制深入了解基础上的青蒿素再利用研究 , 必将推动青蒿素应用持续拓展 。

2016年后 , 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已发表论文68篇 , 并申请发明专利11项 。 “未来我们要把青蒿素研发做透 , 把论文变成药 , 让药治得了病 , 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 。 ”屠呦呦说 。

“青蒿 , 今处处有之 。 春生苗叶 , 至夏高三五尺 , 秋后开细淡黄花……”被宋代药书《本草图经》如此描摹的中国“小草” , 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走出东方古国 , 福泽世界的旅程不断延伸 。
未来 , 期待更多中医药从古籍中“活”过来 , 为彰显中医宝库、增进人类福祉、发展世界生产力书写新的华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