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急性心梗冠脉介入后“无复流”,如何破解?


急性心梗(AMI)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 。 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是AMI血运重建的主要手段 。 但近年来研究发现 , 冠脉一旦闭塞 , 相关微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可能出现严重损伤 , 血运重建后冠脉远端缺血区仍可能存在微循环血流障碍 , 呈“无复流”现象 。 PCI术后无法实现血流灌注的患者大多预后差 , 死亡率、再次心梗率较高 , 如何进一步降低血运重建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 依然是AMI治疗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
【关注|急性心梗冠脉介入后“无复流”,如何破解?】
研究背景
PCI联合冠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梗
保护心肌功能
AMI患者PCI术后有10%~30%的患者心肌组织无法实现血流灌注 。 前期研究发现 , AMI责任血管血栓负荷大 , 常规血栓抽吸无法完全清除所有血栓 , 且介入操作可能导致局部微血栓形成 , 部分已恢复血流引起微血栓前向移动 , 最终导致远端微血管闭塞 , 加剧心肌缺血损伤 。 故目前多主张在PCI术中予溶栓干预 , 保护患者心肌功能 。
重组人尿激酶原系选择性纤维蛋白溶栓剂 , 属纤溶酶原激活剂 , 能够将网状纤维蛋白溶解为单体纤维蛋白 , 实现溶栓目的 , 降低冠脉内血栓负荷 , 恢复心肌血流灌注 。 但现阶段仍缺乏临床对照研究数据及远期随访支撑 。
在此背景下 , 为了进一步明确PCI联合冠脉内溶栓治疗AMI的价值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 开展了该项研究 , 以期为AMI患者PCI术后心肌微灌注改善提供依据 。

研究设计
溶栓与血栓抽吸 , 孰优孰劣?
该回顾性分析研究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 , 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医院收治的139例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 , 并按再灌注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n=78)与血栓抽吸组(n= 61) , 2组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基础疾病、梗死相关动脉分布、病变数目及TIMI血流分级 ,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溶栓组靶血管病变部位逆向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 , 血栓抽吸组对闭塞血管行血栓抽吸 。
比较2组手术前后心梗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术后校正TIMI血流帧数(CTFC)及心功能变化 , 统计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90 min内ST段回落率及近远期不良出血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 , 总结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影响因素 。

研究结果
无复流发生率溶栓组更低
2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无复流率为5.13% , 低于血栓抽吸组的16.39%(P
TIMI心肌灌注分级溶栓组更优
溶栓组、血栓抽吸组TIMI心肌灌注分级比较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TIMI心肌灌注分级比较(n , %)
CTFC溶栓组更低
术后90min ST段回落率溶栓组更高
溶栓组CTFC为(22.56±4.56)帧 , 低于血栓抽吸组的(28.41±4.76)帧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注|急性心梗冠脉介入后“无复流”,如何破解?
本文插图



图1CTFC比较
术后30d心脏功能指标溶栓组更优
溶栓组术后30 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Vd)、左室收缩期末容积(LVVs)高于血栓抽吸组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手术前后心脏功能指标比较(x±s)
短期出血事件、
MACE发生率及远期预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组术后30 d出血事件、MACE发生率(包括再发心梗、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及心衰)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2组随访1年 , 出血事件、MACE发生率(包括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及严重心衰)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发病至入院时间、术中溶栓、
心肌缺血时间与PCI术后无复流相关
血流灌注正常与无复流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病变数目、TIMI血流分级、术前抗血小板药(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
而PCI术后无复流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6~12h所占比例、术中溶栓所占比例及心肌缺血时间≥320 min所占比例高于正常组(P

关注|急性心梗冠脉介入后“无复流”,如何破解?
本文插图



表3:AMI PCI术后血流灌注正常与无复流患者一般情况比较(n , %)
发病至入院时间、
心肌缺血时间是无复流危险因素
术中溶栓是保护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 发病至入院时间、心肌缺血时间是AMI PCI 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