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可以分为哪两类?有什么区别?如何预防冻伤?
冻伤是低温引起的人体损伤 , 可分为两类:由10℃以下、冰点以上的低温加以潮湿条件所造成的称为非冻结性冻伤 , 如:冻疮、战壕足、浸渍足等 。 另一类称冻结性冻伤 , 由冰点以下的低温所造成 , 又分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 。
本文插图
(1)非冻结性冻伤 。 冻疮在我国一般发生于冬季和早春 , 长江流域比北方多见 。 因为长江流域冬季虽然气温较高于北方 , 但比较潮湿 , 且防寒措施不及北方地区 。 儿童常不顾防寒 , 故患冻疮者常见 。 战壕足和浸渍足过去多发生于战时 , 前者是长时间站立在1℃~10℃的壕沟内所引起 , 后者是站在冷水中所引起 。
在平时这两种冻伤也可在某种施工、水田劳动或部队执勤等情况下发生 。 发病往往不自觉 , 常待手、足、耳壳等部位出现红肿时才能察觉 , 局部发红或发紫、肿胀、发痒或刺痛;一部分可引起水泡 , 而后糜烂或结痂 。
预防冻疮要注意保暖 。 冬季在野外劳动、执勤的人员 , 应有防寒、防水服装 。 患过冻疮的人 , 在好发季节之前 , 用茄秸煎水浸泡或生姜片涂擦易患部位 , 也可涂冻疮霜剂 。 发生冻疮后 , 可局部涂冻疮膏 , 糜烂处可用含抗生素、可的松类的软膏包扎换药 。
本文插图
(2)冻结性冻伤 。 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冻僵)大多发生于意外事故或战时 , 人体接触冰点以下的低温 , 例如在野外遇到暴风雪 , 陷入冰雪中或工作时不慎受制冷剂(液氮、固体二氧化碳等)损伤 。 局部冻伤皮肤苍白、冰冷、疼痛和麻木 。 复温后的局部表现与烧伤相似 , 一般分为四度 。
一度冻伤:伤及表皮层 。 局部红肿 , 有发热、痒、刺痛的感觉 , 数日后表皮干燥脱落而愈 , 不留瘢痕 。
二度冻伤:损伤达真皮层 。 局部红肿较明显 , 有水泡形成 , 水泡内为血清状液或稍带血性 , 痛觉迟钝 。 经2~3周脱痂愈合 , 部分留有瘢痕 。
三度冻伤:损伤皮肤全层或深达皮下组织 。 创面由苍白变为黑褐色 , 痛觉消失 , 需植皮手术 , 愈合甚慢 , 留有瘢痕 。
四度冻伤:损伤深达肌肉、骨等组织 。 治愈后多留有功能障碍或致残 。
本文插图
【冻伤可以分为哪两类?有什么区别?如何预防冻伤?】本文为***作者原创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 长痘痘可以吃鱼吗
- 患有尿毒症病人可以吃榴莲吗
- 手术后可以吃姜吗
- 吃什么东西可以淡化疤痕呢?
- 吃什么可以治阳痿早泄呢
- 高血压能喝红葡萄酒吗
- 便秘的人可以吃榴莲吗
- 吃什么东西可以淡化雀斑呢?
- 吃什么东西可以淡化色斑呢?
- 吃猪腰子可以壮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