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啥样的作品才能流传下去

只讲艺术作品。给人类提供优质娱乐的作品能流传下去。

作品想要流传,首先要给人类提供娱乐。因为人除了生存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娱乐。
当然这里的娱乐,指的是真正的娱乐,泛娱乐化的东西不算,也就是说:
江南style这样的音乐不算;
王者荣耀和大多数网文不算;
各种资本家喂给你的屎不算。
这些东西提供给你的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缓解紧张神经的一种麻醉。

那什么作品能给我们真正的快乐,其实就是满足人类审美追求,具有美学价值的作品。
就是看完之后久久回味,从意象世界里照见自身的作品。
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诗;
《百年孤独》这样的小说;
肖申克这样的电影。
也许看悲剧的时候会哭,但相信我,当你因为《美丽人生》而泪流满面的时候,你是快乐的。
快乐就是心灵的满足。
如果有人说,我看小时代就是满足,李白就是装逼犯。那么你可以X掉答案了,因为我默认的审美主体是有审美能力的。

但是我上面所说的流传,只是理想情况下的流传。
认真想一下你会发现,大多数作品的流传,是跟老百姓没什么关系的。
传播的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抛开政治因素。
这少数人里,一部分是精英,像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的评委。我想我们是可以信赖他们的。虽然或许存在遗珠,但是这些奖项确实代表了当今艺术的最高水平。
另一部分是土豪和土豪找来的评委。各类野鸡奖的存在都拜他们所赐。

我一直对人类文明的传承持乐观态度,因为我认为人对外在的审美可能会变,但涉及人类内心深处的审美是不会变的。
后来我渐渐发现,它是会被淹没的。

你问什么样的作品可以流传下去?
只要精英的声音不被淹没,那么具有诗意的作品就会流传下去。诺贝尔文学奖年年在颁(今年除外),那么这份继承就不会断。
但是也可能混入一些奇怪的东西。
如果小明拍出《小时代50:36氪金时代》,观众趋之若鹜,然后小明顺势建一个小时代电影艺术资料馆,建的像鸟巢那么大,那么《小时代》就流传下去了,甚至会成为后人眼里我们时代的文化符号,然后我们21世纪就被后人叫做“小时代”。
如果修仙界成立一个“全民修仙文学奖”,一年颁奖一次,奖金一个亿。那么修仙网文就流传下去了。
泛娱乐化在不断的演变,我们一只脚已经跨入了娱乐至死的泥潭,下一步怎么样,还不好说呢。
【当当网正版书籍】百年孤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代表作世界名著读物范晔翻译中文版文学小说畅销书
|关于电影,本雅明是这么说的:
“电影制作技术不仅以最直接的方式使电影作品能大量发行,而且,它简直是迫使对电影作品进行大量发行。这是因为电影制作的花费太昂贵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1939)
而关于音乐,“古典音乐”(classicalmusic)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字典上,是1836年。因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音乐会的惯例就是演奏“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作曲家一旦辞世,其作品也多半乏人问津了。后来海顿、莫扎特这些人的作品太受欢迎了,即便作曲家辞世,群众呼声也很高;这时音乐会才开始插入非“当代”的作品,将其冠以“古典音乐”的名号。没有PabloCasals对巴赫“大无”的挖掘整理、重新演绎,“大无”还会是最知名的大提琴曲之一吗?而帕赫贝尔的D调卡农,也是直到20世纪,才有人予以关注,逐步成为广为人知的古典旋律。

所以说,为艺术而艺术的个人,存在;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从来不存在。哪怕是所谓的经典,也不全是自诞生起就一路流行畅销,子子孙孙人尽皆知、流传百世;传播的过程,很多时候是很复杂而微妙的。说不定如今还有不为人知的杰作藏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而这杰作的质量其实不逊于我们所知的一切经典。
因此,对于处在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的创作者而言,他们的根本境况,并不异于其他历史时期的创作者。他们依然需要平衡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平衡自我与外界的关系;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归根结底,也不过还是个性独特且抓住了时代脉搏的作品——当然,这个时代的脉搏究竟是如何跳动的,得看你怎么想了。这也是艺术的迷人之处。

如果非要说创作者的任务有了什么不同,那大概是,创作者也要多少学一点营销的手段。用木心的话讲,就是“做自己的伯乐”。这是因为,在当今时代,信息流的运转速度是空前的,传播和遗忘的速度也是空前的。打一个非常简单的比方,以往,酒香不怕巷子深,因为街上也就那几家铺子;如今则不然,街上全是连锁麻辣烫,谁还能轻易闻到你的酒香?在这个时代,劣币驱逐良币的可能性比以往更大。和以往一样,好东西依然需要人们沉下心来接触;和以往不一样,坏东西占据人们视线的能力大大增强了。所以,所谓“蹭热点”、“打广告”云云,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像是创作者的必修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