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啥样的作品才能流传下去( 三 )


另外,小说近些年发展得很疲惫,除了前人已经差不多把技法用光只剩下材料外,更多是因为它的形态早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转移罢了。

作为承接物之一的电影,也会迎来类似的宿命,不是死于自身,而是落幕在选择之中。

从经济上看,供给和需求终于握手言和、彼此心照不宣。
于是,大部分占据舞台中央的书、电视、自媒体,从诞生起就注定是一门生意,在这种土壤生长,大多能够盛行的东西恰恰不是因为优质,而是因为它的缺陷,而他的缺陷也是众人的缺陷,所以当我们用以往的评价体系去质疑世界的同时,必然也会质疑到自身。

指望构建新尺度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实也是一团乱麻,你揪着这条线头,背后还纠缠着无数观念碰撞之后编织的网,在浪潮和碎片之间,谁也不知道我们终将成为什么。

所以,漫游者无需考虑目的和走向,没有终点,只有头顶和脚下一小块地方。

人能够看见的,也无非是那一小块地方。

哪怕没有彼岸,我们也一直在通往彼岸的路上。

■-

别以为过去的经典,就不是「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产物。

以「书」为例,要知道,早年的书是非常昂贵的,你不能卖座,就不可能传世。

最好的例子,你捐些书给大学,都能叫那大学改名(这个故事中的大学,叫「哈佛」)。
还不信?
美国总统也好,卓别林也罢,他们自认终生的最大成就,就该用一座图书馆来彰显。
每个美国总统下台离任,第一件事,就是盖自己名字挂在上面的图书馆。
卓别林的妈疯了,爸跑了,他跟哥哥两人独闯美国,出人头地后终于得了机会回到伦敦,
第一件事,就是在伦敦找块地,盖自己名字挂在上面的图书馆。

只因书太珍贵了,出版史告诉我们,「经典作品不见得就不是娱乐和消费主义产省」。
(这里说的是通例,当然也有特例,比如曹雪芹,比如卡夫卡。)

我所处的影视行业有个金句:
传世的电影,一定卖座,
卖座的电影,不一定传世。

讲真,想要流传下去,你不卖座不行(卖座了,也不一定流传下去)。
说回问题,我的结论就是:「想流传下去的作品,首先,请你先卖座。」

(当然,你也可以不卖座,变成传世之作,谁说这世间有「绝对论」呢?)

-

■现在没人看的那些……
如果侥幸能熬过半个世纪还有人从故纸堆里翻出来了,就能保存下去。
《斯通纳》就是个例子。

本人第一次读《斯通纳》,觉得好一般,
第二次翻,哭了,
以后每次路过校园都想到这本书,
不免感伤一番。


■這是用外貌裝扮思想,用物質武裝精神的年代,沒有任何“主義”被產生,沒有任何“文化”被創造,唯有關於“情懷”的傳說被不停的變現。

■打个比方,周星驰的电影。
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啥样的作品才能流传下去

无厘头搞怪的电影,看起来是娱乐至上了,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电影中找到一个哈哈大笑的点,我们称之为包袱。他抖了了无数的包袱,但是包袱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表达的东西,这样的作品就可以流传下去。
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啥样的作品才能流传下去

没有人可以质疑周星驰的搞笑功力,他今年56岁,没有任何一位导演可以做到他这样,将苦难与思考赋予电影中去,用搞怪的方式诠释道理。一年一影帝,百年一周星驰。周星驰,就是这个时代的喜剧大师,现在就可以封了。中国喜欢等人去世之后在给别人荣誉,是怕会引起盲目的个人崇高,弊端就是很难形成个人主义,引导一个群体。
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啥样的作品才能流传下去

但是无论怎样,当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星驰。想到了也不是笑,是心疼。


【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啥样的作品才能流传下去】应该是真实的作品吧,在这个浮夸的时代,各种包装宣传铺天盖地,唯充满真实感的作品不多见,比如影视剧的《大宅门1》。而这样的作品也不一定能流传下去。
■狄更斯、大仲马、小仲马、欧亨利、托尔斯泰、福楼拜等人表示:把长篇小说写得吸引读者与实现小说本身的艺术性并不矛盾。
■在这个数字时代,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作品都可以流传下去。以电影为例,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始人朗格卢瓦,他的功劳是什么,是抢救和保存了胶片时代的电影胶片,并组织放映,以现在的技术看来,一个大容量的存储硬盘即可实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