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你对2020不耐受?这个知识点你需要了解一下


2020年可谓史上最“不耐受”的一年 , 你过得还好吗?马上就是新的一年了 , 面对这样多变的生活 , 你耐受了吗?太多“不耐受”的难题消磨了我们能量 , 而我们也从很多闪光时刻“吸收”了许多温暖 , 舒化联合果壳共同做了超级走心的跨年H5 , 整理了这一年的难忘瞬间 , 一起解决我们的“不耐受” 。
喝牛奶之前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乳糖不耐受
开启2021年第一天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一顿美味健康的早餐 , 牛奶作为早餐常客 , 有些人却一喝就闹肚子 。 出现这种情况 , 在医学上有个术语 , 叫“乳糖不耐受” 。 顾名思义 , 就是说乳糖不能被正常地消化吸收 。 在人体内 , 乳糖需要专门的乳糖酶来分解 , 如果没有这个酶 , 乳糖到了小肠以后就不会分解 , 而是直接完整的进入大肠 。 于是 , 乳糖就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了 , 这可就麻烦了 。 在大肠菌丛的作用下 , 乳糖会发酵、水解 , 产生短链脂肪酸和气体 , 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出现 , 常见的表现是腹胀、肠鸣、气多、或腹泻等 , 这些症状通常发生在喝奶后的30分钟至2小时[1-2] 。

听说你对2020不耐受?这个知识点你需要了解一下
本文插图



乳糖不耐丨腾讯云
乳糖不耐受其实很普遍
为什么有些人会缺乏乳糖酶呢?
原因可以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性的 , 后天性的又包括继发性和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 先天性酶缺乏 , 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 患者从出生时体内就没有乳糖酶 , 这样的人无论喝母乳还是牛奶都会明显腹泻 , 停止进食乳类制品腹泻马上消失 。 继发性的酶缺乏则常常发生在一些疾病之后 , 比如肠炎、严重的营养不良 , 或由于某些药物的作用 , 造成小肠粘膜受损 , 导致乳糖酶不能被合成[1] 。
不过 , 这两种类型都属于比较少见的 , 绝大多数人的乳糖酶缺乏属于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 也就是说 , 在出生时这些人体内其实并不缺乏乳糖酶 , 而是长到一定年龄后才开始出现乳糖酶活性的下降或消失 , 于是出现乳糖不耐受 。
这还要追溯到11000年之前 , 那时的成年人类都没法消化牛奶中的乳糖 , 喝牛奶=喝泻药 。 通过逐渐的适应与自然选择 , 7500年前 , 巴尔干半岛中部和中欧之间的奶农之中 , 开始出现了对乳糖耐受的基因突变 。 这些突变赐予他们巨大的生存优势 , 留下了更多的后代 , 让这种基因得以留存[3-4] 。
其中一个关键的基因突变 , 就是位于乳糖酶编码基因上游14kb处的一个单碱基突变 , 它被证实与肠道乳糖酶活性降低有关(如下表所示)[5] 。

听说你对2020不耐受?这个知识点你需要了解一下
本文插图



而到了现在 , 我国大多数人是从7-8岁开始出现乳糖酶的降低或消失的 , 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和哈尔滨4大城市的1168名健康儿童的研究发现 , 我国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在11~13岁儿童中高达87.8% , 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近三分之一 。 而欧美人一般从20岁左右才开始 , 这也是跟世代饮食习惯导致的基因差异有关 。 世界上完全没有乳糖不耐受的人仅占30%左右[8-9] 。
目前 , 国内还没有把乳糖酶缺乏的实验室诊断作为必要的诊断依据 , 国内仅有少数医院通过检测大便乳糖及大便pH值来诊断乳糖酶缺乏[9] 。
乳糖不耐受的危害
既然乳糖不耐受在成人中这么高发 , 它到底对身体有什么样的危害?
研究发现 , 乳糖不耐受可能和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肠易激综合征相关 。 此外 , 乳制品富含人体必需的钙和一些生命必需的营养物质 , 乳糖不耐受的人经常停止食用牛奶和乳制品 , 容易导致钙和维生素的缺乏以及骨质疏松症 , 需要注意采用其他方式补充这些营养元素 , 比如多吃蔬菜[6-7] 。

听说你对2020不耐受?这个知识点你需要了解一下
本文插图



腾讯云
乳糖不耐受≠牛奶过敏
很多人会混淆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过敏 , 认为喝牛奶拉肚子是因为对牛奶过敏 。 其实 , 二者有明显区别 。 乳糖不耐受是对乳糖吸收能力下降 , 但可以耐受牛奶蛋白 。 而牛奶过敏就像是普通的食物过敏 , 是对牛奶蛋白过敏 , 但可以耐受乳糖 , 一般发生在婴儿出生后的头一两年[1] 。
乳糖不耐受的人难道这辈子就跟牛奶说再见了?
如果有乳糖不耐受 , 是不是就意味着终生告别牛奶了呢?也不是 。 有一些办法可以减缓不耐受的症状 , 比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