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撩 三毛与王洛宾的旷世之恋:万里奔赴,别后121天,却自缢身亡( 二 )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
那一刻 , 大漠的飞沙 , 哭泣的骆驼 , 幽冥相隔 , 永失我爱 , 前尘往事历历涌上心头 , 她哀婉凄恻的脸 , 也在忧伤的旋律中呈现出一种雾锁愁城之美 。
他一世为人 , 苦难相伴 , 亦见惯世间各种丑恶的嘴脸 , 但那个余音绕梁的午后 , 他还是被她的真诚深深打动了:
这个清澈如许的女子 , 尘世的市侩与腌臜丝毫没有将其污损和收买 。 她遗世独立 , 悲喜自娱 , 但平生第一次 , 她竟会在一个初识的人面前 , 袒露悲伤 , 忘情演绎 。
投桃报李 , 他也为她唱了一首狱中的作品《高高的白杨》 , 并介绍了歌中的故事:一个维吾尔青年在结婚前夜被捕入狱 , 美丽的未婚妻不久便郁郁死去 , 青年为了纪念爱人蓄起了胡须 。
当王洛宾唱到“孤坟上铺满了丁香 , 我的胡须铺满了胸膛”这句时 , 三毛哭了 , 只有经过爱断情殇的人 , 才能领悟这彻骨的孤独 。
唱罢 , 王洛宾向她诚恳致谢 , 因为在他看来 , 她的眼泪便是对他作品最动情的赞美 。


张爱玲说过 , 一个知己就像一面镜子 , 反应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一部分 。
02
回到台北后 , 三毛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 她将自己在乌鲁木齐对王洛宾的采访整理成《西北民歌之父王洛宾一鞭钟情》一文 , 在台湾发表 , 继而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撰写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找到了原作者》 。


一石激起千层浪 , 王洛宾的大名迅速蜚声海峡两岸 , 连三毛自己也没有想到 , 这两篇文章所产生的巨大效应 。
而王洛宾则应大陆媒体之邀 , 写了两篇短文《海峡来客》和《回访》 , 以诙谐、幽默的口吻 , 高度评价三毛的文化修养和时髦的艺术形象 , 引起媒体的广泛转载 。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 , 文章发表后 , 许多文学评论家都叹为观止:77岁的老人居然写出了这样不朽的动情之作:
“是谁在敲门 , 声音那样轻 , 像是怕惊动主人 。 打开房门顿吃一惊 , 原来是一位女牛仔 。 模样真迷人——镶金边的腰带 , 大方格的长裙 , 头上裹着一块大花巾 , 只露着滴溜溜的一双大眼睛......”

在文中 , 王洛宾还不无骄傲地说 , “5月间 , 我把这首歌词寄到了台北 , 她回信向我道谢 , 并夸赞我眼睛锐利 , 能把她生活中极小的动作汲取来作了歌词 。 ”
离开大陆不久 , 按捺不住兴奋之情的三毛便开始与王洛宾鸿雁传书 , 万里寄情 。
即便关山迢遥 , 但不到一个月 , 王洛宾就收到了三毛的第一封来信:

“亲爱的朋友 , 洛宾:
西元1990年4月27日万里迢迢 , 为了去认识你 , 这份情不是偶然 , 是天命 。 没法抗拒的 。 我不要称呼你老师 , 我们是一种没有年龄的人 , 一般世俗的观念 , 拘束不了你 , 也拘束不了我 。 尊敬与爱 , 并不在一个称呼上 , 我也不认为你的心已经老了 。 回来早了三天 , 见过你 , 以后的路 , 在成都 , 走的相当无所谓 , 后来 , 不想再走下去 , 就回来闭上眼睛 , 全是你的影子......
你无法要求我不爱你 , 在这一点上 , 我是自由的 。 上海我不去了 , 给我来信 。 9月再去看你 。 寄上照片四大张一小张 , 还有很多 。 每次信中都寄 , 怕一次寄去要失落 。 想你 , 新加坡之行再说 , 我担心自己跑去你不好安排 。 秋天一定见面 。 三毛 。 ”
从1990年5月到8月的短短三个月 , 三毛就给王洛宾写信达15封之多 。
她炽烈的感情无遮无拦 , 跃然纸上 。 作为写过无数情歌的艺术大师 , 王洛宾绝不是不解风情的木讷之人 , 面对三毛的率真与热情 , 他已经死水一潭的心湖涟漪又起 , 但横亘在两人之间的现实又让他惴惴不安 。

于是三思之后 , 他写信给三毛 , 委婉表达自己的彷徨:萧伯纳有一把破旧的雨伞 , 早已失去了雨伞的作用 , 但他出门依然带着它 , 把它当作拐杖用 。 王洛宾在信里不无忧伤地自嘲:“他就像萧伯纳那把破旧的雨伞 。 ”
之后 , 王洛宾渐渐减少了给三毛写信的次数 。 为此 , 三毛匆匆来信 , 嗔怪王洛宾:“你好残忍 , 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03
8月20日 , 王洛宾收到三毛从北京发来的一封加急电报:“8月23日(CA0916班机)请接平 。 ”(三毛的原名叫陈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