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 2020年上市及过会企业达8家 成都高新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力

成都高新 2020年上市及过会企业达8家 成都高新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力

随着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IPO过会 , 成都高新区2020年迎来8家上市及过会企业 。 值得一提的是 , 当中有4家还是颇具稀缺价值的科创板企业 。
不难发现 , 成都高新区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比较优势——聚集流量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高端经济要素 。
同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科技园一样 , 成都高新区通过市场化手段并对接资本市场 , 多层级培育优质企业 , 增加科技“新势力” 。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 , 科技创新被提上策源地的新高度 , 成都高新区的科技禀赋让其正扮演着重要角色 , 而资本市场的认可 , 则从侧面印证了其发展实力和未来潜力 。

成都高新区夜景
科创板企业数量居中西部第一梯队

上个月19日 , 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获通过 , 成为成都高新区2020年第八家上市及过会企业 。
在此之前的七家分别是天箭科技、川网传媒、立航科技、成都先导、苑东生物、纵横股份、极米科技 。 这八家企业涵盖主板、科创板、创业板 , 它们的上市及过会也是高新区2020年的里程碑事件 。
从细分行业看 , 这些企业分布在生物医药、智能科技等新兴领域 。 成都先导、苑东生物、纵横股份、极米科技这四家企业更是在“含科量”更高的科创板 。 这一数据甚至比西部一个省份的科创板上市企业还要多 。 即便是中部发达的湖北、湖南 , 科创板企业上市数量也不超过6家 。
对比发现 , 成都高新区是中西部地区经济证券化率最高的区域之一 。 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 , 成都高新区在资本市场的“含科量”都遥遥领先 。 这些科创企业实属产业细分领域龙头 , 这是资本市场对成都高新区科创板企业的认可 。
成都先导 , DEL技术扎根全球第一梯队阵营 , 新药研发创新环节的细分“独角兽”;
苑东生物 , 走出高端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进阶之路;
纵横自动化 , 中国工业无人机市场的头部企业;
极米科技 , 智能家居投影领域的龙头……
科创龙头的诞生并非偶然 , 它植根于成都高新区“水大鱼大”的经济土壤 。
从成都高新区三大主导产业中的生物医药领域来看 , 2020年前11个月 , 生物产业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41.1亿元 , 增长11.3% 。 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 ,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上升至第三名 。 实际上 , 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并不限于规模优势 , 而是更高壁垒和稀缺的结构优势——摘下创新药这一产业里的“明珠” 。
成都高新区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生物产业体系为目标 , 以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为核心 , 加快打造“四链条一社区一体系”产业生态圈 , 构建具有竞争力的“药物及医疗器械国际临床研究服务中心”“生物技术药物全球生产中心”“四川成都国际医学中心”“全球新药研发外包服务交易中心”“全球生物医药供应链服务中心”等“五大中心” 。
当创新药的市场主体汇聚成海 , 更多分工和协同的产业链优势逐步形成 , 降低市场分工的交易成本 。 进而吸引全球的创新药企加入 , 再以产业链活动的聚集优势反哺经济链条 。
2020年 , 成都高新区与全球医药巨头阿斯利康签署中国西部总部投资合作协议 , 这是全球领先跨国药企在四川省设立的首个具备完整功能的总部型项目 。
成都高新区的经济活力蓬勃绵延 ,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有成都先导、苑东生物两家创新药企在科创板上市 。
三条路径的科技创新经验
从2019年7月22日首批企业上市 , 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就超过200家 , 科创板总市值超过3.19万亿元 。 从比例看 , 来自北京市和上海市的科创板企业合计超过60家 , 自然是区域经济的领跑者 。
但北京和上海的科创板上市潮也是厚积薄发过程 , 从成长到爆发 , 这是区域经济和企业必须经历的经济周期 。 无论是北京的中关村 , 还是上海的张江科技园 , 它们在历史上都曾面临共同的困境——如何提升日益稀缺土地资源的边际生产力 。
二者解局思路近似 , 通过技术变革完成经济结构调整 , 再以科技集聚的先发优势“领跑” 。 实际上 , 这两大区域经济体的“领跑”之路可被复制 。 总结它们的经验不难发现 , 一是集聚全球龙头企业 , 二是重塑产业链价值 , 三是服务型政府造平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