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医师报》的故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希望《医师报》紧密围绕“健康中国”战略 , 继续发挥好服务医师的作用 。 《医师报》是医师自己的报纸 , 很好地反映了医生们的意愿、要求和建议 。 祝愿《医师报》越办越好 , 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全社会喜爱的报纸 , 党和人民相信的报纸!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终身名誉会长殷大奎
2008
讲述我与医师报·故事
手拉手心连心
01
心系中医药的激情九零后
陈可冀院士 , 虽已耄耋之年 , 仍心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 如激情澎湃的九零后 。 这也真应了那句话: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
记得第一次采访陈老是2008年 , 是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的问题 , 他为我讲解了一个多小时 , 从问题的根源到解决方法 , 我用一个整版报道后 , 稿件得到了中国中医药报等同行媒体的转载 , 更引起管理部门关注 。
陈老历来强调 , 中医药学具备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两方面的核心价值 。
2015年 , 我们希望由陈老任主编 , 在《医师报》开设中西医结合专栏 , 更集中、更专题化、更连续地讨论、推进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人文精神 。
自此 , 一个涵盖中西医结合各领域、覆盖全国中青年骨干、内容融理论与实践的中西医结合专栏 , 有声有色开展起来 。 专栏吸引了一批追栏忠粉 , 有的读者干脆把《医师报》合订本要去 。
为做好专栏内容 , 每年陈老都会亲自参加编委会 。 每每发现兼具学术、写作和热情的中西医结合专家 , 都会及时发展为编委 , 确保每年新编委、新力量加入 。
在2017年专栏编委会上 , 专家们就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方面内容应均衡体现展开激烈讨论 , 最后陈老一锤定音:不用在意篇幅的多少 , 要在意的是传递的内容是否科学、有用;是否有益于学科的发展、临床工作的推进;是否能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师喜爱、中医与西医医师吸取丰富养分的园地 。 可谓字字珠玑 。 (融媒体采访人员 张艳萍)
我与《医师报》的故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本文插图


陈可冀院士专访在《医师报》刊发
02
尊重患者利益和医生劳动
十多年前 , 我接受《医师报》约稿 , 写了一篇《从调脂中药的崛起探讨我国人群调脂治疗的策略》 , 这也是我与《医师报》结缘的开端 , 此后我又在《医师报》陆续发表了多篇文章 。
不过我对那次约稿经历印象深刻 , 因为在当时 , 大家对中药的认识还不像现在这样深 , 在当时而言 , 这个主题还是非常新颖的 。 我大概花了一天的时间写出了这篇稿件 , 发表出来后 , 被很多媒体转载引用 。 甚至好像还有人将这篇文章推荐到了国外 , 产生了很不错的影响 , 我很高兴 , 感觉这也是为中国做出了一些贡献 。
《医师报》一直以服务医师为己任 , 在学术前沿、行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很多独家、有影响力的报道 , 它是真正在为医师们办实事 。 我们经常通过《医师报》向全社会发出医师的呼吁 , 既尊重患者的利益 , 也尊重医生的劳动 , 通过呼吁产生了很多积极正面的效果 。
《医师报》凭借专业公正的报道、突出的人文关怀获得了很多医师的尊重与喜欢 , 并且《医师报》鼓励医师们发出不同的声音 , 进行学术上更深入的探讨 , 希望未来《医师报》能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院长黄峻)

我与《医师报》的故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本文插图



2009年4月 , 黄峻教授在医师报发表观点
编辑:曹粟满
审核:昕亚
往期推荐
《医师报》2020年12月31日A3版

我与《医师报》的故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本文插图





【我与《医师报》的故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
尊敬的图片作者 , 您好 , 医师报已为您准备好稿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