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 独家还原六安读音审定过程,应考虑语言是人民大众的

中国新闻周刊 独家还原六安读音审定过程,应考虑语言是人民大众的


本刊记者/杜玮
近日来 , 安徽这轮新冠疫情让六安这座城市一夜成名 , 也让网友们就六安的读音该读liù还是lù , 吵翻了天 。 在央视新闻、财经频道播出的多档新闻节目中 , 多位主播将六安读作“liù ān” 。 而在安徽卫视、六安广播电视台等本地新闻节目中 , 主播仍将六安读作“lù ān” 。
央视主播们念“liù ān”的唯一依据 , 是最新版《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 , “六”字只有“liù”的读音 。 早在2016年 , 央视新闻主播郭志坚就因在新闻播报中读作“liù ān”引发讨论 , 当时 , 他在微博附图晒出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解作为解释 。 实际上 , 早在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出版时 , 就删去了此前版本中保有的“lù”的读音 。 对此 , 安徽省政府2006年曾表示 , 地名应充分尊重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见 , 六安应该保留“lù”这一读音 。
近年来 , 几乎每一次《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的再版 , 伴随着字音、字义修订 , 收录词条的增减 , 都能掀起舆论讨论的声浪乃至质疑 。 作为兼顾专业性、语言使用规范和集纳民众使用习惯的综合体 , 字词典修订的专业性、严谨性、科学性 , 值得重新审视 。
六(lù)安与六(liù)安之争
郭志坚在呼应网友质疑时解释说 , 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 , 发音书写的唯一依据是经过国家权威部门审定的字典 。 《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 。 刘祥柏是该所研究员 , 也是安徽六安人 , 同时还是国家语委委托的新一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课题组成员 。 课题组修订的审音表将成为辞书字词读音的标准 , 课题组部分成员与词典编辑成员有重合 。 2016年 , 六安地名读音引发热议后 , 并不负责编撰词典的刘祥柏受课题组委托 , 写下了《“六安”地名的读音》一文 , 对《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为何删去lù的读音作了解释 。
他的核心观点在于 , liù和lù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词语中文白异读的两个读音 , 前者是白读音 , 后者是文读音 , 即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 好比“熟(shóu)透了”和“熟(shú)悉” 。 这两种读音在语音发展过程中此消彼长 , 使用lù这一读音的地方越来越少 , 因而在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删去了这一读音 。
就网上所说lù这一读音来自方言古音的说法 , 刘祥柏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这一说法也并不确切 。 六安地名是由夏商时期“六安国”“六安州”的历史延续而来 , 到汉武帝时 , 取“六地平安 , 永不反叛”之意 , 由此得名 。 而六安一词 , 在当地方言中读音只是听起来接近lù , lù这个读音和当地方言读音也并无直接联系 。
主持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编纂的原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副所长晁继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现代汉语词典》编写和修订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 。 读六(liù)安是依据古今字音演变规律 , 方言音和普通话音的折合规律及“名从主人”的原则 。 在安徽当地方言中 , 无论是表示地名 , 还是数字 , 发音都接近于lù的音 , 对应折合成普通话即为liù , 而所谓的名从主人 , 是指人名、地名中多音字的取舍原则 , 并非刻意去迁就方言音 。 类似的 , 广西百色曾在一段时间内因受方言读音影响 , 在第一版《现代汉语词典》读成(bó se) , 到第三版改为(bǎi se) 。
晁继周说 , 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 , 共有15位编者参与 , 对于六(lù)这一读音的去除也是大家共同商讨决定的 。 当时 , 晁继周还询问了语言所两位家乡是六安的词典研究室人员 , 以及一位来自六安近邻安徽无为的家政服务员的意见 , 几人都认为该读“liù ān” 。
一些语言学界业内人士进一步解释说 , 只有方言的特殊音才有折合成普通话的需要 。 像济(jǐ)南、丽(lí)水在当地方言中 , 济和丽两个字读音和其他使用场景中常用读音不同 , 是特殊读音 , 因此有收录的必要 。 如果“lù”的读音被收入 , 这意味着各地方言仅因为与普通话读音差别 , 都有被收入可能性 。 方言特殊音的收录要于史有据 。 相比之下 , 如蚌字 , 自古以来 , 就有bàng和bèng两种读音 , 蚌埠一词中即沿用bèng的这一古音 , 因此 , 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中得以保留 。 类似的 , 江西铅山读作yán shān , 也因有古音的支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