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 独家还原六安读音审定过程,应考虑语言是人民大众的( 三 )


两部辞书收录字词规模和适用人群不同 , 分别为字典和词典 。 1953年版的《新华字典》收单字6840个 , 最新版收13000字 , 适用人群可以是小学生及其他语言文字初学者 。 而《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词条在7万条左右 , 适用于更高阶及对文字信息检索要求更全面的使用者 。 自1957年之后 , 《新华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原所长刘丹青介绍说 , 词典的更新是由语言变化、研究深化和社会需求共同推动 , 具体由商务印书馆和语言所商定实施 , 两部辞书修订的周期也没有一定之规 , 改革开放后 , 大致是每5-7年再版一次 , 每一版出版之时也意味着下一版修订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 , 真正启动修订要晚一两年 , 修订过程要两到三年 , 乃至更长 。
迄今为止 , 《新华字典》2020年出版了最新的第12版 , 历史上重印600多次 , 印数超过6亿册 , 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字典 。 《现代汉语词典》截至目前销量几千万册 , 最新版出版是在2016年 。 在过往几十年 , 一版版的更新中 , 两部辞书一度成为公众心中字词使用的权威、规范和标准 。
刘祥柏解释说 , 从某种程度来讲 , 两部辞书本质是一种商品 , 反映的是词典编写组在被赋予一定灵活性的前提下 , 贯彻、执行国家文字、语音各项规范 , 呈现出的专业意见 。 但这代表一部分专家的见解 , 而非所有专家 。 放在更宏观视野下 , 词典编纂是个体行为 , 但《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目前已经成为教育、媒体部门心目中所认定的无形的标准 。 就字词典本身而言 , 二者并非提供新的国家标准 , 国家层面也没有任何官方文件认定这两部字典就是国家标准 。 “尽管有的字典称为规范化、标准化词典 , 但其实它也不是真正国家颁布的标准 , 国家也没有颁布这样的标准 。 ” 黄安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两部辞书只是执行国家标准进行编写 , 某种程度上来讲 , 是国家标准呈现出来的一种样态和重要参考 , “不能代表标准 , 也是有漏洞的” 。
虽然辞书的编纂人员都声称 , 他们为了一个地名读音的确定、一个字的增列、一个义项的增删、一个新词的入例 , 都反复琢磨 , 甚至奔波千里 。 但事实上 , 近几年 , 人们对于两部辞书推崇的光环正在消减 , 辞书的权威性正在受到挑战 。
对于2011年更新的第11版《新华字典》 , 有网友指出其有64处错误 。 有媒体还发现 , 字典中对于“巩”、“高”两字的解释中 , 都没有姓氏这一常见含义的注解 , “脚趾头”和“脚指头” , “制服”和“制伏”混用的现象存在 。 据媒体报道 , 虽同为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纂 , 同一种水果 , 《新华字典》收录“榴莲” , 《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榴梿” , 二者还有“冲突”的情况 。 而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 , 标注了二者同一含义 。 江蓝生说 , 有了国家规范后 , 会参考规范 , 规范明确之前 , 会根据媒体用的哪个词多来决定 。 而一段时间内 , 两部词典的编者也不完全一致 。
质量不一定稳步提高 , 但伴随着词典不断更新 , 价格却在不断攀升 。 《新华字典》最新版28元的价格还算亲民 。 《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于上世纪90年代末修订 , 定价55元 , 到了2016年9月出版的第7版 , 价格已高达109元 。
黄安靖说 , 词典和其他商品不一样 , 作为国人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工具书 , 实际上涉及到的是教育公平、文化普及 , 价格过高 , 将导致的就是教育不公平 , “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 可能都买不起工具书” 。 黄安靖认为 , 词典工具书适时修订是有必要的 , 但修订周期不宜太短 , 修订的语言一定程度是为了流传后世的 , 需要给予一定时间让语言积淀下来 。 而目前 , 辞书市场有太多出版物 , 鱼龙混杂 , 让民众无从选择 , 甚至不少词典中还有低级错误 , 这对于文字和语言都是一种伤害 , 出版主管部门应予以研究 , 对市场进行规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