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系列科普2│糖的功与过:为什么你会“嗜糖如命”?
本文插图
来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创作品
作者丨叶碧华、胡惠(实习生)
编辑丨李欣夷
图片来源丨图虫创意
(上期链接:520特辑│就算你能拒绝甜甜的爱情 , 也拒绝不了甜甜的糖!)
不可否认 , 糖为我们的生活“加了点甜” 。 但是近年来掀起的抗糖风潮 , 又让人难以忽视糖的负面影响 。 到底要如何摆正“糖”的功与过这杆天枰?我们先从了解糖为什么存在开始 。
“不可缺”的糖
从生物学角度看 , 糖最主要的功能是为人体提供能量 。 数据显示 , 1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 , 可以产生4千卡能量 , 而人体所需要能量的70%左右由糖提供 。 除此之外 , 糖还是构成组织和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 , 可见其对人体非常重要 。
事实证明 , 缺少糖分的危害并不少 。 当糖分摄取减少时 , 摄取能量中脂肪成分的比例就会相应升高 , 增加高脂血症、心脏病的发病概率 。 另外 , 维持大脑的正常运转需要保证大量营养物质的摄取 , 而这部分营养 , 主要成分就是葡萄糖——广泛存在于各种糖分当中 。 如果我们日常饮食中大幅减少糖分的摄入 , 大脑就失去了支持其运转的营养来源 。
通俗一点来讲 , 糖在生物学功能外 , 也可以给我们——尤其是爱吃甜的人 , 带来心理上的愉悦 。
《糖、脂肪、盐》一书提出 , 有研究发现婴儿一出生就喜欢吃糖 。 滴一滴糖水给婴儿 , 他就会发笑 。 但婴儿并不喜欢盐 , 完全不喜欢 。 在科学角度来看 , 这是因为吃糖之后 , 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让人感到愉快的成分 。
本文插图
不只是婴儿 , 甜食对很多人而言都是治愈的代名词 。 这也能在生活经验中得到验证 , 想必大家都有压力大或者疲惫时 , 摄入糖分而得到改善的经历 。
但究竟糖是如何让人心情变好的呢?
糖分进入人体后除了会发生反应、产生大量多巴胺外 , 血液内的葡萄糖含量也会增加 , 转化为能量 。 身体的能量越充足 , 人也会更容易产生快乐和满足的感觉 。 也有研究表明 , 人体摄入糖分后 , 血液内葡萄糖含量增加 , 为脑部补充能量 , 能更好地控制情绪 。
当糖“过用”
上文可见 , 糖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存在 。 但《黄帝内经》也强调:“生病起于过用 。 ”即食糖过度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
那么 , 多少才是糖的“度”?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建议 , 为了预防超重、肥胖和龋齿 , 成年人和儿童(≥4岁)应将其每天的添加糖摄入量降至全天总能量的10%以下 。 具体算出来 , 就是每天摄入量不超过50克 , 但建议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
中山大学营养学专家博士生导师蒋卓勤教授也给出了同样的建议 。 据他介绍 , 过度摄入糖分容易被人体吸收转为脂肪 , 导致血脂高、肥胖 , 甚至使得口腔发酵、产酸、溃烂 。
而这个“度”非常容易超标 , 毕竟 , “1瓶500ml的饮料就约含糖50克 了 。 ”蒋卓勤教授表示 。
本文插图
值得注意的是 ,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的每日糖摄入量并不一样 , 相比起成人 , 儿童的每日“糖度”更为苛刻:5~8岁儿童建议每天摄入糖不超过35~40克 , 最好控制在20克以下 。
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提出 , 要开展“减糖”专项行动 , 结合健康校园建设 , 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 , 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 。
“我们喜欢高度精制的食品 , 因为它们可以与高糖分一起 , 迅速让我们感到快乐 , 但是这种快乐是有一定代价的 , 就像你快速地喝酒 , 就会快速地醉倒一样 。 ”《糖、脂肪、盐》还提到:而当糖分被快速分解 , 人体内流动的糖分就会大于身体可以承载的程度 。 这可以跟全谷物食品进行对比:谷物食品的分解过程比较缓慢 , 人体可以慢慢地消化 。
“所有人 , 特别是孩子都嗜糖如命 。 而对于甜度 , 只要在极乐点之下 , 所有人都希望越甜越好 。 ”那么 , 又该如何维持健康的“极乐点”呢?
我们下期解答 。
【糖系列科普2│糖的功与过:为什么你会“嗜糖如命”?】
推荐阅读
- 糖尿病人能吃鳜鱼吗
- 糖尿病人能吃菱角吗
- 糖尿病人能吃芭蕉吗
- 患上血糖高的人能吃玉米粥吗
- 糖尿病人能吃草莓吗
- 糖尿病人能吃鸭脖子吗
- 糖尿病人能吃鸡枞菌吗
- 血糖高吃什么好得快呢
- 糖尿病人能吃螺蛳吗
- 高血糖真的能吃南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