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太极功夫



守艺|太极功夫
本文插图
公园里的“师傅”
精武大侠霍元甲 , 佛山奇人黄飞鸿 , 一代宗师叶问……
国人爱武侠 。 轰动一时的武侠片武侠剧 , 总让人对里面的“霍师傅”“黄师傅”“叶师傅”念念难忘 。 正因为一句“师傅” , 武林不再玄幻 , 潜藏的兴趣与熟悉的生活连接起来 , 仿佛掌握了通向那片神秘世界的第一个通关咒语 。
师傅者 , 春秋战国时就有了这称谓 , 当时专指传道解惑的“教育人” 。 后来 , “师傅”慢慢扩展为对拥有技艺者的尊称 。 而当一些人打算精进某种技艺 , 他们会投入师门 , “师傅”变成了“师父” , 尊重的情感里又添了一份笃信和追随之意 。
师徒传承 , 门派分别 , 武林由此而生 。
斗转星移 , 换了人间 。 当生活完全“在线” , 人和机器互为彼此的延伸与桎梏 , 迷踪、咏春、无影脚这些传奇 , 也变得像童话一般 , 陌生、隔阂、可疑了 。
只有“太极”是个意外 。
2020年12月17日晚 , 中国申报的“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舆论一片欢腾 , 毕竟 , 此时距离太极拳第一次申报“人类非遗” , 已经过去整整十二年了 。
注重文旅创意并为申遗颇多努力的河南省最为振奋 , 因为焦作市温县的陈家沟有“太极拳发源地”之称 , 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曾来此学拳 。 然而 , 纵观整个太极拳发展史 , 令其在浩瀚如海的中国传统武技中出类拔萃 , 终得今日成就及普及的关键所在 , 毫无疑问当在河北 。
这固然是因为第一个将太极拳发扬光大的杨露禅 , 他的故乡和最早的教坛 , 在邯郸永年区广府城 。 也固然是因为太极拳主要流派 , 有多家起源于河北 , 或者说当时的直隶 。
但还不止如此 。 太极拳从传统武术一枝 , 演变成全球风靡的行为文化 , 对推广起支撑作用的代代“教拳师傅” , 他们的启蒙 , 往往也在这片燕赵大地 。
即使没有“申遗成功”锦上添花 , 今天你走入清晨或傍晚的公园 , 一样能感受到太极拳在这片土地上的影响力 。 以石家庄为例 , 几乎没有一个公园 , 会完全见不到一位太极拳爱好者的身影 。 更常见的是 , 在适合锻炼的时间 , 同一个公园会有几拨甚至十几拨练拳者 。 他们习练的方法和套路不同 , 但一眼望去 , 你能立刻辨认出他们打的都是太极拳 。
邬燕军 , 太极拳爱好者中的一员 , 学拳六年 。
1970年出生的邬燕军 , 1993年来到石家庄发展事业 。 奋斗打拼 , 人生有成 , 却在人到中年时 , 遭遇了健康警报 。 后来 , 邬燕军遇到了太极拳 , 遇到了自己的“师傅” 。 再后来 , “师傅”变成了“师父” , 公园角落里埋下的那粒种子 , 长成了他生活中一片新的天地 。
初入“师门”
孙金星 , 原河北省武警武术队散打教练、队长 , 国家武术一级裁判 , 太极名家李经梧(1912—1997)的亲传弟子 。

守艺|太极功夫
本文插图
李经梧
围在孙金星周围的几个人中 , 邬燕军和师兄喊他“师父” , 其他都尊他“孙老师” 。
这是入室弟子与大众学拳者的区别 。 对这种区别的理解 , 孙金星用了漫漫三十年时光——恰好与他学习太极拳的历程一样长 。
1963年出生的孙金星 , 故乡在中华传统武术之乡:河北沧州 。 从小 , 他跟着舅舅学燕青拳、八极拳等外家拳法 , 1980年入伍后当上了部队拳术教员 。 1983年武警部队成立 , 他调任武警河北总队武术队队长 , 兼散打教官 。 孙金星与武术的缘分还不止如此 。 他的夫人张淑珍与他是同乡 , 出生在一个武学世家 , 从小入体校武术队 。 训练、参赛、获奖 , 张淑珍后来也被招入武警武术队 , 还获得部队赛事的全国冠军 , 两人因“武”结缘 , 也成就了事业 。

守艺|太极功夫
本文插图
孙金星
这位不仅专业 , 而且一度以此为职业的习武者 , 与太极拳发生交集的地点在北戴河 。
20世纪80年代的北戴河 , 宁静优美 , 绿树花香的小城中 , 疗养院特别多 。 当时国内有实力的系统和单位 , 都喜欢在这里设置疗养机构 , “北戴河暑期疗养” , 是当时时髦的福利或奖励 。
孙金星就在北戴河的沙滩上 , 领着战士们摔打格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