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太极功夫( 二 )


离他们训练不远的地方 , 是铁路系统的疗养院 。 一位老师也带着学员 , 每天在那边练太极 。 两支队伍日日相伴 , 免不了相互打量 。 有疗养员问太极拳老师:这擒拿格斗和咱们太极 , 两种功夫对比如何?那位老师、孙金星后来的师兄谷平海回答:别看他们练得挺凶 , 到咱们这儿未必好使 。
好事之徒往往是故事转折处不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人物:有人把话“递”到孙金星跟前 , 惹起了他的好胜心 。 虽然自小习武 , “太极十年不出门”以及这项功夫的厉害 , 他是听说过的 , 但到底是功夫还是神话 , 他从未眼见为实 。
“当时心里是看不上的 , 觉得那慢慢悠悠的 , 能有什么用?”耿直的孙金星 , 现在回忆当时情景 , 还会觉得不好意思 。 禁不住激将的他 , 不仅找到太极拳老师交了手 , 听说老师的师父是颇有名望的太极高手之后 , 他更是想方设法找了过去 , “请教请教” 。
孙金星 , 这位习练武术和散打多年、带出过团体和个人好名次的教练 , 到底在与李经梧搭手“比划”时 , 体验到了什么?我们恐怕难用精准的语言描述出来 。 他所领会到的自己的局限与对手的强大 , 非有一定武术基础 , 或也难以想象 。 但这次相逢带给他的人生转变 , 是毋庸置疑的——从那次见面起 , 他开始跟随李经梧学习太极拳 , 直至多年后 , 按照他固执的请求 , 李经梧在八十寿诞时接受了他的递帖 , 按照武林传统 , 接纳他为弟子 。
认识李经梧时 , 孙金星才三十出头 。 李经梧觉得 , 有的徒弟的孙子都比他大 , 怎好让他们并称兄弟?于是劝他拜稳重的弟子为师 , 反正拳理拳法自己可以教他 。 但孙金星是个执拗的人 , 他认定:于传统太极和中华武学精义 , 自己的启蒙者都是李经梧;他的师父 , 必须是他 。
他最终成为李经梧众多弟子中 , 年纪最小的那个 。

守艺|太极功夫
本文插图
孙金星回忆说 , 除了自己执着、用功 , 拜师成功还有一个原因:他在部队期间曾因见义勇为立过一次二等功 。 习武者重义崇德 , 李经梧因此为他破了例 。
“一片汪洋都不见” 。 如今恩师已经辞世二十多年 , 孙金星仍对自己在那座距离营房不远、只有三间平房的小院里度过的时光 , 萦萦难忘 。 西屋是卧室 , 东屋“演武厅” 。 师父没有迁去领导照顾给他的新楼房 , 而是终老于这个朴素的院子 , 因为他觉得:弟子学拳 , 在平房小院更方便 。
神秘的“推手”
现在 , 孙金星自然而然地 , 把公园里的“点儿”当作了自己的“那座小院” 。 每天 , 他在这里沉默地练拳、思考 , 解答学生和徒弟的问题 , 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 , 默默引导着他们变化 。

守艺|太极功夫
本文插图
有一次 , 徒弟邬燕军和一位年轻拳友尝试推手 。 两个人较量得兴致勃勃 , 孙金星的眉头却越皱越深 。
外人在场 , 他先是压低声音提醒徒弟 , 试图让他停止这个在他看来“逾矩”的举动 。 见两人不停 , 反而越推越用力 , 他终于少有地当众发火:“邬燕军 , 你干什么!”
徒弟乖乖听话 , 他却余怒未消 。
“不可不知轻重!”这在平时语气神态都很随和的他而言 , 已经是重话了 。
推手 , 传统太极最广为人知 , 同时也是最众说纷纭的符号 。 推手究竟是练 , 是演 , 是斗?不同的旁观者 , 也许有截然相反的判断 。
在孙金星看来 , 太极推手 , 更像一种练习的方法:熟练乃至熟悉的习拳者 , 通过这种反复推缠、变化的动作过程 , 相互“找劲儿” , 即发现对方力道的来源、特点和转化等等细微表现 , 并伺机寻找破坏其平衡的机会 。 两人一见面就搭话:“你练太极啊?那咱推推手 , 看谁厉害 。 ”这种情形 , 并不是孙金星这样的太极拳传习者 , 认同的武学正途 。
其实他经常与弟子推手 , 却不愿他们受舆论和外界影响 , 把推手看得太重 , 不究来龙去脉、不分下手轻重 , 只一味跟人计较“太极拳能不能打” 。
在他看来 , 丢了对“沾连粘随 , 不丢不顶”的深切体会 , 盲目而缺乏分寸地下场“互推” , 就像刹车导航都没有备齐、竞赛规则也没弄清的赛车手 , 硬要闯入赛道飙车 , 其结果必然难以预料 。

守艺|太极功夫
本文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