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太极功夫( 三 )
在专业武术队待过 , 从事散打教学多年 , 身边有位传统武术套路冠军与他常年切磋 , 自己还做过太极拳比赛的裁判……这些经验 , 让孙金星对技击术的规律和规则多有心得 , 也能更客观地分析各种武技的特点和长短:“太极拳发展至今 , 它是武术的一个门类 , 自然也是以技击为目的 。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也好 , 人们的追求改变也好 , 它更多被当作一种养生健身的锻炼方式了 。 从打斗这个方向而言 , 少了许多 。 ”
本文插图
但是 , 这并不说明当代太极拳就只能走向画蛇添足的“高难度” , 或者一些人眼中的花拳绣腿“表演化” 。 太极拳在数辈大家、高手的共同努力下 , 形成完善起来 , 早已积累了丰富的哲理内涵与技击特点 。 不用心者 , 又怎能真正打开那个全新的武学世界呢?
武林风声大 , 江湖岁月长 。 孙金星说 , 习武多年 , 发现最难坚守的 , 也许是最简单明了的事——比如“山外有山”这样的武学箴言 。 如果人们都站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和角度 , 武断发言 , 却忘了正确认识的前提是了解 , 这反而会给浑水摸鱼者以折腾、混淆的空子 。
这也是他对当下所谓“太极乱象” , 最担心的地方 。
何以“道”功夫
在大热的《一代宗师》中 , 章子怡扮演的宫二先生 , 到底没让叶问再看一遍“宫家六十四手” 。 一脉功夫绝学 , 终还是消散在了江湖的恩怨和人心幽暗深沉之中 , 真的“绝”了 。
而太极拳恰恰相反 , 一百多年前 , 它还是世人听都没听说过的农家拳、无名拳 。 却在一百多年后 , 成此武技与文化大观 , 得到全球数亿人喜爱和学习 , 也成了“中国功夫”在当下最鲜活的写照 , 以及与我们的生活最紧密的连接 。
总被别人赞为“特别像武林高手”的孙金星 , 平时在公园里 , 普通得跟其他晨练者完全没有区别 。 他说 , 除非正式带班授课 , 或者拍摄教学资料片 , 他很少穿那种飘逸潇洒的太极练功服 。 平时就是舒适方便的运动服、运动鞋即可 。
不过 , 从热身开始 , 他的功夫就显露出来了 。 还有两年就六十的人 , 轻轻一抬腿 , 脚就踢到了头顶位置 , 让旁边暗自观察他的人 , 啧啧称赞 。
他却笑着说 , 去看我师兄 , 那年纪那身体 , 那才叫有功夫呢 。
孙金星口中的“师兄” , 是和他一样在石家庄生活、教拳的徐立洲老先生 , 去年刚刚做了90大寿 。 老人在省图书馆广场教拳多年 , 弟子学生颇成气候 。 但直到去年 , 他还是每天蹬个旧自行车 , 悠悠闲闲地晃过来教拳 , 几乎成了附近一道独特的风景 。
本文插图
徐立洲带领徒弟练习太极拳 。
今年 , 陪他打拳的女儿说什么也不让他骑车了 , 老人也笑呵呵地“从善如流” , 但起式一站 , 他的神情和气势就陡然不同 , 甚至年轻人都不易完成的俯身下腰等动作 , 对他而言都是轻而易举 。
孙金星说 , 于国于家而言 , 在今天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 还有什么比在这样的年纪有这样的生活质量 , 能够如此健康豁达地立身自我服务社会 , 更好的“功夫”吗?
孙金星有时会给徒弟们讲讲自己师父的往事 。
生于1921年的李经梧 , 是太极拳发展过程中比较特殊的一位人物 。 他在国家兵荒马乱、民生困顿之时学成武艺 , 却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带来的那一点点安全感 。 他对太极拳“技击”“哲理”“养生”三大基因 , 理解深刻 , 颇具远见 。 新中国成立后 , 他将毕生所学倾注在了人民健康和群众体育事业之中 ,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太极拳的普及推广 , 帮助许多人收获了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
时代进步 , 江湖梦远 。 当年以“杨无敌”之名震动武林名满天下的杨露禅 , 即使有“一代宗师”的傲气 , 也未必料得到他创立的太极拳 , 能有今天之非凡成就 。 但杨露禅更无法预料的是 , 在太极拳百年传承、风靡世界的今天 , 人类也跨入到可以讨论太空旅行的时代了——这样的时代 , 他创造的武学奇迹 , 大概注定会成为绝响 。
但有趣的是 , 与杨露禅这位天纵之才的武学之路不同 , 许多太极拳“师傅”或学生的起步 , 是从与病弱抗争开始的 。 李经梧如此 , 徐立洲如此 , 孙金星的徒弟邬燕军 , 亦如此 。
问邬燕军为什么能够坚持六年?他的回答很简单:因为你看得到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他形容 , 那是身体和意志 , 都像刷新了一般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