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e解读ige介导的?过敏?( 二 )
H1 抗组胺药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 。 但第一代 H1 抗组胺药 (如 Diphenhydramine、Hydroxyzine) 对 H1 受体选择性较差 , 且可透过血脑屏障 , 并会产生许多不良事件 , 如具有镇静作用 。 相比之下 , 第二代 H1 抗组胺药 (如 Loratadine、Cetirizine、Levocetirizine) 及它的一些活性代谢物 (如 Fexofenadine , Desloratadine) 对组胺 H1 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 , 且与第一代相比 , 较少穿过血脑屏障 , 引发的不良事件也较少 。
白三烯拮抗剂
白三烯是由花生四烯酸产生的脂质介质 , 它的生物合成主要涉及磷脂酶 A2 (PLA2) , 5-脂氧合酶 (5-lipoxygenase, 5-LOX) 及其 5-脂氧合酶活化蛋白 (FLAP)、LTA4 水解酶和 LTC4 合酶 。 白三烯分为两类 , LTB4 和半胱氨酸 CysLTs (LTC4、LTD4 和 LTE4) 。 白三烯与多种炎症性疾病有关 , 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类风湿性关节等 。 因此 , 白三烯是一种过敏性疾病治疗靶点 。
在哮喘中 ,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 这类药物通过与 CysLT 受体结合并阻断其活化和随后的炎症级联反应来发挥作用 。 除此之外 , 与白三烯合成相关的其他靶点也是潜在的靶向过敏的药物 , 例如 5-LOX 合酶抑制剂 Zileuton , FLAP 抑制剂 AM-679、Veliflapon , 以及可抑制磷脂酶 A2 (PLA2) 的糖皮质激素 Budesonide 。 顺便提一下 , 糖皮质激素本身也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 。 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过敏原暴露后引起的一些介质 (一氧化氮、白三烯和前列腺素) 的产生 , 是抗过敏性疾病的有效的药物 , 如过敏性鼻炎 。
本文插图
图 4. 白三烯拮抗剂的分类
Th2细胞因子抑制剂
CD4+ Th2 细胞可产生独特的 IL-4、IL-5、IL-9 和 IL-13 等促炎细胞因子 , 对抵御寄生虫至关重要 , 并且促进与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相关的病理炎症 。 Th2 细胞刺激和招募免疫细胞的特殊亚群 , 如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 到感染部位或对导致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肥大细胞增生的过敏原或毒素作出反应 。 Th2 细胞还控制 B 细胞抗体类别向 IgE 转化 。 另外 , 参与产生 IgE 抗体的 IL-4 和参与激活嗜酸性粒细胞的 IL-5 也受到特别关注 。 如 Suplatast tosilate 可抑制 IL-4 和 IL-5 的产生 , 据报道它可以抑制气道超敏反应和气道粘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
血栓素A2( TXA2)抑制剂
血栓素主要在血小板中合成 , 释放后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收缩 。 一些证据表明 , TXA2 参与了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 血栓素抑制剂被广泛地分为血栓素合成抑制剂和血栓素靶向作用抑制剂 。 血栓素合成抑制剂阻止 PGH2 转化为 TXA2 , 主要减少血小板中的 TXA2 合成 , 而血栓素受体拮抗剂阻断 TXA2 受体 (TP) 激活下游 。 常见的 TXA2 抑制剂有 TXA2 合成酶抑制剂 (Ozagrel) 和 TXA2 受体拮抗剂 (Seratrodast、Ramatroban) 。
肥大细胞未稳定剂
前文提到肥大细胞在抗原免疫球蛋白 IgE 介导的过敏性炎症中起着关键作用 , 它依赖于 FcεRI 与肥大细胞表面 IgE 复合物的交联 。 随后肥大细胞脱颗粒可通过分泌组胺、蛋白酶和趋化因子以及参与炎症细胞因子的从头合成 , 触发急性炎症反应并促进过敏进展 。 因此 , 抑制肥大细胞活化具有减轻过敏性炎症的潜力 。
肥大细胞稳定剂 (如 Sodium cromoglicate) 可以防止这种脱颗粒过程 , 因此临床上用于研究哮喘和过敏性鼻炎 。 另外 , 有效的肥大细胞稳定剂还包括 Nedocromil、Lodoxamide 和 Olopatadine 以及一些天然化合物 , 如黄酮类化合物 。
当然 , 靶向过敏疾病少不了要提抗过敏单克隆抗体 。 例如 IgE 在过敏反应的发生和引发中起着关键作用 , 抗免疫球蛋白 IgE 也代表了干预策略中的药物靶标 , 如 Omalizumab 选择性地靶向人 IgE , 抑制 IgE 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受体结合 , 并抑制已经与肥大细胞结合的 IgE 的激活 , 从而防止其脱颗粒 。 另外 , 还有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和成熟减少对的抗 IL-5 单克隆抗体 Mepolizumab 和 Reslizumab 。
总结
过敏性疾病是影响全球数百万人生命的主要健康问题 , 是所有年龄段中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 其中抗过敏药物是靶向过敏性疾病和过敏反应的一大类药物 , 它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炎症介质对靶细胞的作用或阻止炎症介质的释放 。 相信随着对过敏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 我们有机会建立更有效治疗策略 , 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
推荐阅读
- 解读职场“过劳模”的心事
- 解读青春的性心理和性心理障碍
- 解读上班族越来越胖的四大根源
- 解读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
- 解读上班族越来越胖的4大根源
- 解读白领男人的心理压力
- 解读孩子的逆反心理
- 大枣补血值得怀疑 解读吃枣四个严重误会
- 大枣补血值得怀疑 解读吃枣4个严重误会
- 解读乳腺癌的六大健康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