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龙饭店 「中外合资」建国饭店,对外开放“样板间”

【历史瞬间】
合资饭店 正式迎客
1982年4月28日,建外大街5号,一栋崭新的高楼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一天,北京建国饭店正式迎接八方来客。
“中国第一家真正西方式的饭店在北京开张了”、“建国饭店一夜之间被誉为城市里最好的饭店”……这家北京首次与外国人合资、由外国人设计、有外国人参与管理、带有西方建筑风格的现代饭店,一时间引来外媒纷纷报道。
当时,北京建国饭店由两座楼和裙房组成,前低后高,既隔绝了来自大街的噪音,又照顾到客房的视野。共有房间467套(间),设置温馨舒适。饭店一营业就宾客盈门,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

兆龙饭店 「中外合资」建国饭店,对外开放“样板间”
文章插图
1982年4月28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北京建国饭店正式营业。
建国饭店
对外开放“样板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来京的海外旅游者与日俱增,从1976年接待不足2万人,到1980年接待了28万人。当时,北京设施较好的涉外饭店只有11家,客房不足5000间,驻外使领馆给来华的外国人发签证时,要先确认到北京的住所是否能落实。
而北京建国饭店的建设缘由也很明确:就是要缓解北京的“住店难”的。
兆龙饭店|「中外合资」建国饭店,对外开放“样板间”】当时,旅游饭店业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行业之一。北京建国饭店最终确定由中方与美国陈宣远集团公司合资建造。建成后的北京建国饭店,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家经中央批准的中外合资酒店,成为生动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样板间”。而北京建国饭店的成长过程,堪称一部微缩的改革开放历史。
新建旅游饭店提上日程
1978年,刚从部队转业的安清凤还没在华侨饭店副总经理的位置上坐热,就成了北京建国饭店筹备组的一员,饭店开业后,正式担任党总支副书记,负责党、团、工会组织工作。
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客人往往在北京游览结束后住不进饭店,只能调用专车或飞机把客人送到天津、南京等城市去过夜。实在是去不了外地的,饭店就安排客人睡在餐厅或会议室里。客人们怨声载道:“我们想北京、盼北京,来到北京睡餐厅。”
为了尽快解决北京因饭店严重不足而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国务院成立了利用侨资、外资建设饭店领导小组。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要把旅游饭店“建得快一些,建得好一些”。
当时我国还没有中外合资的法律法规,有外商直言:“等你们有了法律我们再来。”筹建组与外商谈判合资建酒店,既无法律可依,又无先例可循,犹如在激流中“摸着石头过河”。
1979年6月,16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核批准了与美国陈宣远集团公司合资建造北京建国饭店的项目。7月,第一部外商投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公布。10月,由北京市旅游局所属“中国国际旅行社北京分社”与美国陈宣远集团在香港注册的“中美旅馆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营合同》。
北京建国饭店从中外双方合作协议书的谈判、签字、批准到《合营合同》的起草、商谈、签订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一举改变了我国过去饭店作为事业单位、实行行政管理的体制。“中国也能有高效率!”陈宣远在回忆文章中感慨。
经营管理权引发争议
今年89岁的安老提起当年饭店筹建经历,最难忘的是一场关于饭店经营管理权的争议。
在中方看来,建在北京的饭店当然得由中方管理,否则就会背上“卖国”的骂名。但外方不同意,甚至直言“中国没有饭店,你们管不好”。一开始中方并不理解,后来考察了国外酒店,才大开眼界:“原来饭店客房里就有澡堂啊!”
在安清凤看来,北京建国饭店大胆聘请香港半岛饭店集团作为外方委派的管理队伍,与中方团队合作,开创了我国饭店业直接引进国际化经营管理的先例,又符合我国实际,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管理办法。
自打北京建国饭店项目筹备的第一天起,内部冲突和外界质疑就没断过,也带来了新旧观念的碰撞。饭店开业后,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中方通过备忘录等合法形式,督促外方批准建立了职工食堂、更衣室、浴室,还推动建立党、团、工会组织。起初,外方经理不理解党团组织还要开会,一见到安清凤就喊“no meeting(不开会)”。
在安清凤等人的推动下,工会为中外方员工组织多场体育比赛、旅游、联欢会等活动,中外方形成了互相学习的良好气氛,合力提升饭店的运营管理水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