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旅行社 出境游:等待并准备着( 三 )


最后,需要做好国际旅游线路重开的人力资源准备。由于疫情严重,国内从事国际旅游的企业已经有一年多时间没有开展国际旅游业务,在重新开业前,要对公司的人力资源进行重新储备和培训,确保各个岗位的人员熟悉业务。特别是一线的导游人员,要熟悉目的地国家的文化、艺术、博物馆、美食、自然和人文景点等关键信息,以便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是要有充分的应变准备。尽管各国都已经在大规模注射疫苗,全球疫情总体趋向是逐步稳定,但由于新冠病毒发生突变等原因,疫情的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在境外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局部性的突发疫情。对此,旅游企业要有充分的预案和准备。赴境外旅游团队的出行过程中,前方旅游团和企业后方总部,旅游团与驻当地中国领事馆或大使馆,都需要有通畅的连接,以便在发生突发情况时及时做出最优决策。对于一些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也需要有充分的预案准备,以便遇到疫情反复或其他意外情况时,能为游客提供可靠的服务和保障。
三是要做好中长期打算。当前距离全球疫情平息还有很多路要走,根据一些国际组织预计,要到2023年,全球疫情才可能基本结束。在此期间,新冠病毒突变以及不可预料的事件都可能引起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出现反复,这会对重新开放的跨国旅游产生重大影响。从事国际旅游的企业对此要有充分预计,在财务上要留有“子弹”,保留一定的现金,尽可能在疫情的反复考验下活下来并取得发展。
出境旅游业修炼内功盼春来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外国所副研究员张力
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存在未知变数,恢复出境旅游的过程中还存在不确定性。预测2021年内或更长的时间,出境游难以大面积放开。值得一提的是,相当一部分旅游消费者的心态也是秉持“健康先行”的理念,非必要不出境旅行。
虽然出国旅游业尚未摆脱疫情冲击下的发展困境,但是在经历这个艰难过程的同时,也沉淀了许多行业思考。可以说,当前出境旅游业正面临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只有对未来发展趋势保持敏锐洞察,不断灵活创新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抓住机遇,生存并发展壮大。很多旅游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创新经营,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一是拓宽行业视野,全面把握旅行各个环节,针对后疫情时代出境游的新变化、新特点,与酒店、餐饮等伙伴企业建立新型合作关系,以适应游客的新需求。
二是加快转型升级,谋求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推进旅游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网络开展“云旅游”,传播历史文化、宣传旅游景点等;另一方面不断扩展经营渠道,开展新业务,比如利用与酒店关系密切的优势合作开展直播带货,推销酒店度假旅游产品等。
三是积极推动“全员跨界式”营销,努力维系人脉和业源,提升从业人员业务知识、客户维护能力、数字化应用技能等,在出境旅游没有放开的情况下,通过线上营销,跨界带货以保持热度,为重启后迅速恢复元气积蓄力量。当然,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全球旅游业迅速萎缩,也迫使一批出入境旅游从业者为生存之计,暂时转投保险、社交电商、快递等其他行业,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仍在等待机会重返旅游业。此外,也有出境旅游从业者选择在这期间学习充电,提升知识储备和职业修为,以更好地适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除了旅游企业自身的努力外,政府的政策扶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文化和旅游部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以支持旅行社应对经营困难,有的地方政府对旅行社和从业人员进行补助等。长远来看,后疫情时代全球旅游业呈现“U形”恢复发展的态势是必然的。当然,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后,出境旅游业面对的情况与过去有所不同,旅游企业要设法适应现实,对接市场需求,提升旅游产品的个人体验,提供更为健康周全的旅游服务。
打好“两个市场”牌和“两个产业”牌
“文化产业评论”公众号副主编屈欣悦
在一年多的疫情防控中,旅游行业从“黑天鹅”中逐渐走出,这实际上是为产业发展提醒,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发展中,中国旅游行业该如何面对国际挑战?从这个角度看,旅游产业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打好“两个市场”牌。后疫情时代,国内旅游市场和国际旅游市场的经济“双循环”值得从业者思考,偏倚一处,“反脆弱性”便下降一分,在做足做好擅长市场的同时,是否可以积极探索其他市场的开拓和经营。在国际旅游市场仍存在风险的情况下,一方面出境游需要保障游客、从业人员和国内疫情防控安全,以健康、安全、稳定、可靠的防疫措施保证游客的安全,另一方面也需要探索国际旅游新产品,创新服务形式,创新产品形式,恢复游客消费信心,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