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 人类历史上10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物( 二 )


今天 , 阿司匹林的使用远远超出简单的疼痛管理 ,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 可用于缓解轻中等疼痛、改善风湿性关节炎症状甚至可以预防心肌梗塞 。 同时科学家发现它在抗癌、降血糖、抗衰老、老年痴呆等多个领域具有研究的价值 。
4.胰岛素
胰岛素(Insulin)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 糖尿病患者通过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缓解或治疗糖尿病 。
1920年以前 , 随着胰腺解剖生理的发展 , 一些从事糖尿病研究的医生意识到 , 胰腺在糖尿病发病中可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 班廷(Banting)就是一位 , 在和多伦多大学的MacLeod教授商量后 , 与MacLeod教授的学生Best一起展开实验研究 。
1921年 , Banting和Best将狗的胰腺切掉观察血糖变化 , 发现切掉胰腺的狗血糖明显升高 , 证明胰腺肯定和糖尿病有关系 。 而后MacLeod教授安排Collip从胰腺匀浆里分离有效成分注入狗体内再次观察血糖 。 经过多次试验 , 终于发现胰腺提取液可以降低糖尿病狗的血糖 , 这个提取液就是胰岛素 。
1922年 , Banting大胆在一位因患1型糖尿病而奄奄一息小女孩身上注入提取的狗胰岛素 , 有效的治疗了她的糖尿病 , 成为当时的医学奇迹 。 并很快荣获诺贝尔奖 。 胰岛素的出现 , 为未来的激素替代疗法铺平了道路 , 同时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
图为四位胰岛素发展过程中重要人物
5.天花疫苗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 在天花存在的几千年里 , 它的传染性之强、肆虐范围之广、死亡率之高 , 可谓使人“闻之丧胆” , 三十年前 ,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地球上绝迹-人类彻底消灭了天花 。 这一伟大功业最大的功臣乃是“天花疫苗”的发明者:英国的外科医生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 。
爱德华·詹纳
爱德华·詹纳发现 , 他所在地区的奶场女工和农民当中有一种公认的说法:人若传染上牛痘 , 就再也不会得天花病(牛痘本身对人来说没有危险 , 虽然其症状与极轻度的天花病有点相似) 。 詹纳认识到如果农民的说法是正确的话 , 那么给人种牛痘就是使之获得天花免疫的一种安全的方法 。
1796年 , 詹纳从奶场女工手上的牛痘脓胞中提取脓液给一个八岁的男孩詹姆斯·菲普斯注射 。 如事先所料 , 这孩子患了牛痘 , 但很快就得以恢复 。 詹纳又给他种天花痘 , 果不出所料 , 孩子没有出现天花病症 。 1976年 , 全球推行天花疫苗接种 , 消灭天花的运动 。 1980年五月 ,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根除天花 。
6.氯丙嗪
氯丙嗪(chlorpromazine)也称“冬眠灵” , 是历史上第一个治疗精神病的药物 。 它的发现和使用代表了精神病学和“药理学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1950年 , 巴黎的外科医生亨利·拉伯里特( Henri Laborit )探索抗组胺药物异丙嗪能否减轻休克症状 , 偶然发现 , 患者使用异丙嗪之后情绪发生了很大变化 , 显得平静放松 。 1950年12月 , 在异丙嗪的基础上 , 化学家保罗·卡本提( Paul Charpentier )合成了化合物RP-3277 , 也就是日后的氯丙嗪 。 同年 , 精神病学家让·雷德(Jean Delay)和皮埃尔·德尼尔克(Pierre Deniker)对氯丙嗪进行进一步的临床试验 , 试验结果证明氯丙嗪可以明显减轻精神病患者的幻想和错觉 , 结果一出立马在医学界引起轰动 。
1964年 , 全世界约5000万人使用了此药 。 氯丙嗪为未来开发治疗焦虑和抑郁的药物铺平了道路 。 该药物的作用机制也使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影响因素以及冲动的传递过程 。
7.乙醚
在首次作为医用药物使用之前 , 乙醚(ether)已经存在了300多年 , 但是一直没有人认为它可以作为麻醉剂 。 医用乙醚吸收后能有效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 使意识、痛觉、反射先后消失 , 同时放松肌肉便于手术 。
在1540年 , 乙醚就已经被德国植物学家瓦莱里乌斯·科尔都斯(Valerius Cordus)蒸馏分离成功 。 但这一伟大的发现 , 并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 直到1846年10月16日 , 首例乙醚吸入麻醉手术在美国麻省总医院公开展示 , 标志着医学麻醉的诞生 , 医学外科新纪元的开始 。
植物学家瓦莱里乌斯·科尔都斯
乙醚的开发导致了更加现代和更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式 。 此外 ,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 基于乙醚的新型改进麻醉药也被开发出来 , 使得乙醚在麻醉史上的作用不可估量 。
8.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MTX)是抗叶酸类细胞免疫抑制剂 , 主要通过阻断二氢叶酸还原酶 , 使嘌呤合成受到抑制 , 进而抑制胸腺嘧啶的合成 , 减少中性细胞的趋化作用 , 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