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 人类历史上10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物( 三 )


1947年 ,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西德尼?法布(Sidney Farber)医生主要从事儿童白血病治疗方式的研究 。 在当时已有的证据表明 , 叶酸能够促进肿瘤增殖 , 决心攻克这种疾病的法布医生根据当时已有的研究推断也许可以通过予以患者叶酸类似物拮抗真正的叶酸成分 , 使肿瘤因缺乏叶酸而无法生长 。
经过大量实验 , 法布医生得到了氨蝶呤—甲氨蝶呤的前体 , 随后展开临床试验 。 临床试验取得了巨大成功 , 16个人中有10个人在服药后癌症得到了好转 。 法布医生将成果发表在医学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人类设计的药物治愈了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
西德尼?法布医生
后来Gubner医生在阅读了大量关于氨蝶呤治疗肿瘤的文献之后 , 大胆设想 , 既然氨蝶呤有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 , 也有研究表明小剂量的甲氨蝶呤可以抑制增殖的淋巴细胞 , 具有抗炎的作用 , 而类风湿关节炎正是由于淋巴细胞激活导致的疾病 , 那么为什么不能另辟蹊径 , 用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呢?
1951年Gubner医生成功应用氨蝶呤治疗了6例类风湿关节炎与银屑病 , 但因氨蝶呤的不良反应过大 , 很快被其衍生物甲氨蝶呤代替 。 1971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甲氨蝶呤用于银屑病的治疗 。  甲氨蝶呤第一次获得官方认可正式登上了治疗风湿的舞台 。
9.可的松
可的松(cortisone) , 过去被誉为“美国仙丹” , 是美国科学家亨奇和肯德尔发现的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 , 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 。
1928年 ,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的药剂系主任菲利普·肖瓦特·亨奇发现:同时患有黄疸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 , 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不需要治疗便会自动好转 。 很快他又发现了几例类似的病例 , 观察到了更离奇的现象:一旦患有关节炎的妇女怀了孕 , 关节炎症状便会减轻不少 。 亨奇预感到可能是某种与内分泌有关的物质缓解了关节炎症状 , 亨奇把它叫做“X物质” 。 黄疸患者的胆汁里可能含有这种神秘的X物质 , 而这种X物质类似荷尔蒙会随着怀孕而升高 。
1934年 , 美国化学家爱德华·加尔文·肯德尔从牛肾上腺皮质分离出皮质激素纯结晶 , 亨奇和肯德尔开始合作研究类固醇物质 。
图片中为亨奇和肯德尔
1941年 , 两人一致认为 , 亨奇辛辛苦苦寻找的神秘的抗风湿化合物“X物质” , 与肯德尔从牛的肾上腺皮质中提取出的“物质E” , 应该就是同一种物质——可的松 。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的松就这样被找到了 。 1948年到1949年他和肯德尔一起用可的松给风湿关节炎病患者做临床试验 , 终于获得成功 。 而两人也于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10.HIV蛋白酶抑制剂
自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 ,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就致力于寻找抗艾滋病药物 。 随着人们对HIV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的深入 , 1986年kramer首次报导HIV蛋白酶(protease , PR)可作为潜在的艾滋病药物“靶标” 。
HIV蛋白酶抑制剂抑制或阻断HIV蛋白酶的生物活性 , 导致HIV病毒的复制终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