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 , 早在薇娅卖火箭之前 , 国内航天企业也逐渐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 。
就运载火箭而言 , 2019年7月25日 , 商业火箭公司头部玩家、成立于2016年的星际荣耀成功发射了“双曲线一号遥一长安欧尚号”运载火箭 , 实现了中国民营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入轨 。
2020年11月7日 , 成立不到三年时间的星河动力成功实现了固体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的首飞 。 据了解 , 近日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遥二、遥三)”发射任务也被提上了日程 。
我国航天产业在多个领域已步入商业化进程 , 航天市场规模在加速扩容 。 企查查数据显示 , 目前我国现存“航天”相关企业共8.9万家 。 2019年是企业注册量的高峰期 , 全年注册了4.40万家企业;2020年注册量为1.57万家 , 同比下跌了64.4%;今年前五月注册了0.68万家 , 同比增长了39.1% 。 此外 , 有近一半的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00万 。
航天产业也受到了资本的关注 。 数据显示 , 2015年至2019年 , 与商业航天相关的投融资约160起 , 投资金额超百亿元 。 截至7月20日 , 今年共完成13起航天投融资事件 , 同比去年增加3件 。 其中 , 披露金额达到11.5亿元人民币 。
商业运载火箭公司星河动力CEO刘百奇表示 , “其实民营航天企业的发展对于国家航天战略来说 , 是一个有益的补充角色 。 而民营航天的商业化 , 目前呈现出来的态势 , 企业端、资本方都相对看好 。 ”
“目前国内民营航天企业也需要资本的助力 , 毕竟这是一个烧钱的产业 。 ”王新河谈到 , 对于资本来说 , 国内民营航天尽管处于起步阶段 , 但未来的市场体量却是非常大的 。
如何商业化?
2015年 , 国家正式提出关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 。 在国家关于航天产业一系列白皮书的指导下 , 中国民营航天企业逐渐发展起来 。
如何实现航天的商业化 , 成为了民营航天企业的突破口 。
“2020年 , 国家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 , 卫星互联网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性工程 , 融遥感工程、导航工程 , 成为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预计到2030年 , 中国卫星互联网总体市场规模可达到千亿规模 , 商业航天将在卫星互联网建设中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 。 ”刘百奇谈到 , 星河动力的商业模式是为卫星提供发射服务 , 除此之外 , 星河动力公司还在积极拓展火箭箭体广告 , 火箭舱内广告载荷、教育科普、文创周边等多维度商业化领域 。
刘百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目前 , “谷神星一号(遥一)”的箭体广告已经实现了商业化 , 这也是星河动力在商业化道路上探索突破之一 。
对于商业卫星企业来说 , 其商业化道路也相对清晰 。 创立于2017年的千乘探索经过4 年时间的发展 , 目前主要有空间信息服务、产品交付和星座智能运营三条业务线 。
“遥感卫星的应用其实很早就已经出现了 , 在遥感卫星的落地场景和应用上 , 都是清晰可见且相对成熟的 。 ”苗建全谈到 , 目前千乘探索主要服务客户是政府和企业端 , 但主要客户群体还是政府部门 , 千乘探索依据其自研卫星可以为用户提供国土监测、农业监测、林业监测、城市管理等定制化服务 。
此外 , 刘百奇表示 , “太空旅行未来市场前景巨大 , 也是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 目前 , 国际上开展亚轨道商业太空旅行的主要是维珍银河和蓝色起源两家公司 , 给出的价格在20-25万美元左右 , 未来随着技术和飞船的不断完善 , 有望降到3-5万美元 , 届时普通民众就有了到太空去旅行的机会 。 ”
【太空|世界首富贝索斯“上天”,是情怀还是生意?你离太空旅行有多远?】“值得关注的是 , 由于商业航天处于刚起步阶段 , 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还在起草过程中 , 规范商业航天的发展还需要时间 。 但未来 , 随着各种机制的完善 , 中国商业航天将会迎来长足的发展 。 ”王新河认为 。
推荐阅读
- 这野兽真可怜!常被黄鼬咬断脖子,豹叼它喂幼崽,猞猁靠它过日子
- 地球的岩石,和月球的岩石有相同之处吗?
- ?了解更多关于俘获离子量子计算的详细信息
- 刚刚启动!第一棒是他
- 太空温度达零下270摄氏度,为什么太阳光到达地球后反而变热了?
- 在国际空间站中,人类可能受到的伤害
- 事关月球采矿控制权,美国拒绝与中国合作,没想到中方已抢先一步
- 中国天眼收到外太空“警告”? 霍金生前或说对一件事!
- 1978年NASA发现金星生命,为何没公布,到底隐瞒了什么?
- 美俄真的做过太空受孕实验吗?失重状态下,对繁衍的影响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