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 50万件货物上太空,竟有3%失踪,为何我们不像国际空间站那么乱?


太空 50万件货物上太空,竟有3%失踪,为何我们不像国际空间站那么乱?
文章图片

太空 50万件货物上太空,竟有3%失踪,为何我们不像国际空间站那么乱?
文章图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 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太空 , 不断进行各种太空实验 , 以便获得掌握世界规则的权利 。 我国虽然在航天领域起步较晚 , 但发展却十分迅速 。 2020年 , 我们不仅顺利完成了嫦娥五号的月球取样返回项目 , 还开启了深空探测“天问系列”;2021年 , 我们的天和核心舱也顺利入轨 , 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 还收到了很多国家的合作申请 。 毕竟国际空间站由于使用年限过长 , 如今已经出现老化 , 事故频生 , 或将在2025年就要停止工作 。 届时 , 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世界唯一空间站 。
【太空|50万件货物上太空,竟有3%失踪,为何我们不像国际空间站那么乱?】
因此 , 自我国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空间站开启工作之际 , 就颇受外界关注 , 尤其是太空物资的有效管理 。 毕竟国际空间站从建立至今已经运行了超过20年的时间 , 总物资早已高达50万件 , 可其中有3%的物资被列入失踪名单 。 比如 , 2006年就曾发生过用于净化航天服的4个净化罐无法找到的案例 。 如若类似的事情持续下去 , 势必会影响相关的研究工作 。
事实上 , 国际空间站也有物资管理系统 , 即采用条形码的物资信息查询系统 。 宇航员需要通过使用条形阅读器来逐一扫描货包上的条码标签获得货物的信息 , 继而通过有线和无线的方式来更新物资信息管理数据 , 实现空间站的物资信息识别 。 而这个系统的弊端就是无法实现货物登记后的准确定位 , 这就意味着有大量物资会发生失踪和损坏 。
为了避免国际空间站的混乱 , 保障各类研究的顺利进行 。 我国空间站的物资管理系统 , 使用了RFID无线电射频识别技术 。 即在所有物资上安装超薄微型芯片和嵌压在塑料片、纤维纸等材料中的天线组成的RFID标签 。 不仅实现了批量、快速和准确的自动识别 , 操作也十分方便快捷 , 这也是为何我国航天员在短短6天之内就能将核心舱收拾的井井有条的主要原因 。
可以预见的是 , 随着我国空间站的完善发展和对外合作的增加 , 中国空间站标准或将成为人类太空活动的新标杆 。 值得一提的是 , 除了空间站之外 , 经济方面 , 我国也成功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方面 , 我们不仅成为了屈指可数的“双航母”国家 , 军舰也如下饺子似的下水和服役 。 而且多种类的“中国制造”早已走出国门 , 畅销世界 。 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 , 我们的前景十分美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