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关于创建新型农村家庭养老制度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 , 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 , 农村老人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网23http://但是由于农村家庭供养意愿和供养水平普遍较低 , 老人的生活水平还停留在温饱线附近 。
一、农村家庭养老制度面临的困境
目前在农村 , 由于代际关系“轻老重幼”格局的形成 , 一方面家庭物质资源的代际间分配严重扭曲 , 老年人处于被忽视被排斥的地位;另一方面 , 老人在家庭和社区中的话语权也在迅速失落 , 他们不但缺乏与子孙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 而且连表达个人意见和不满的权利也经常被剥夺 。老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弱化与农村整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 反映了农村以年龄和代际为界的社会分化业已形成 , 并在不断扩大 。
第一 , 家庭养老的制度基础已经改变 。一般认为 , 家庭养老是在长辈对知识和家庭经济具有控制权威的社会中形成的制度性传统 , 父辈对财产等资源的控制地位是其赖以获得子孙赡养的主要制度基础 。我国农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 ,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 随着人口流动与交往范围的扩大 , 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 , 长辈对家庭经济和其他资源的控制性地位已不复存在 , 他们可用于与子女交换赡养的物质基础亦非常有限 。在农村 , 儿孙对老人的赡养意愿和赡养水平 , 通常与老人的财产和收入状况密切相联 。由于父权基础的普遍衰落 , 除亲情约束之外 , 养老不再具有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力和保障 , 较大程度上主要依赖子女的个人意愿和内在道德的支撑 。
第二 , 家庭养老的支持性文化正在衰落 。有研究认为 , 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 即“孝”文化可以成为当今家庭养老制度的主要依托性资源 。但调查表明 , “孝”文化的支撑作用并不乐观 。在农村 , 对赡养内涵最具共识的看法是“给老人吃饱” , 这种基本义务也成为普遍的标准赡养行为 。例如 , 兄弟几人每年合供每位老人500斤谷子或300元钱后 , 对老人其余衣食寝饮、情感悲欢不闻不问 , 以“供”代“孝” , 有“养”无“孝” 。虽然农村目前还能普遍接受家庭养老制度 , 但是在养老的制度基础逐渐瓦解后 , 作为其文化基础的“孝道”观念也已逐渐式微 。
第三 , 人口流动背景下的老人照料资源短缺和血缘关系弱化 。调查显示 , 贫困农村家庭的养老仍然主要依赖子女数量 。农村劳动力在地理上的流动和迁移 , 使得因计划生育和家庭小型化而出现的老人供养及其照料资源短缺的问题进一步加重 。流动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了家庭养老所赖以存在的重要条件———紧密的血缘联系 。地理间隔使得农村老人从儿孙方面获得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变得不现实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后果是 , 农村人口“城市化”、“公民化”过程的开启将会导致血缘关系的重要性逐步降低 , 人们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认同程度也会随之下降 , 从而进一步削弱家庭养老的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