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教学工作计划|新学年教学随笔


文/杨修才

每一个瞬间,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里面都蕴含着渴望成长的萌芽 。也许,它会被我们“为人师者”在“不经意”间温柔地扼杀;也许,它会因我们的稍稍驻足而灿然绽放 。

——题 记

新学年第一课,我习惯性地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多年教学积累的还算丰硕的成果以及自己业余创作的一些小工艺品,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正能量 。之后就是我对他们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其一就是凡要求背诵的内容,每一位同学必须都要会背诵,而且尽量要在新课教学之前把它背下来 。这时有一位学生(我当时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小声问:

“你要检查吗?”

“我不一定一个一个地检查,但是……”

话还没有说完,我清晰地见到他的眼里闪过了一丝失望,嘴唇轻微地撇了撇,然后慢慢低下了头 。

我硬着头皮讲了一大堆理由——我自己都感觉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因为那眼神——那一丝失望,始终在我的脑海里闪烁,挥之不去 。

下课铃响了,我草草安排明天开始的课程内容:每一位同学用一分钟的时间上台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然后学习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离开教室时,我特意看了看讲桌上的座次表:

进门第三排第四列——罗江源 。

我记住了那个名字,更记下了那一丝失望的眼神 。

我自以为是地琢磨着那眼神——

失望,是因为老师可能不检查,说明他渴望得到老师检查 。

渴望被检查,是因为他一定会背诵 。

会背诵而渴望被检查,是因为他努力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

……

我深知,每一位好学的学生,都对知识充满了渴望,都对老师充满着希望 。那希望和渴望一旦遭受打击,那热情的火花就会从此熄灭;那希望和渴望如果得以满足,那人生的精彩也就从此扬帆起航 。

我不由得记起了任教2013级时与一位“另类”学生交往的经历 。

那是2012年一天中午放学的时候,走在路上,一位不是我班的学生从后面紧赶几步追上了我 。他衣着破旧,个子矮小,脸色灰黑,胆怯的眼神中充满希冀:

“杨老师,我可以请教您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什么问题?”

“诗歌鉴赏是不是就是……”

他的话如连珠炮一般,没容我回答,就直截了当:

“一、从分析诗歌里意象的特征入手……

二、……

三、……”

所说内容,和学案上归纳的诗歌鉴赏方法毫无出入!

“这哪里是请教,简直就是在卖弄!”我想,同时敷衍着:

“这些只是方法要点,具体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诗歌的实际内容,做到‘有理有据’ 。”他连连点头 。

短暂的交流,就消除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此后,他成了我办公室的常客,经常找我请教学习上的问题,情形和第一次差不多 。我越来越觉得他有些“另类”——明明都已经知道了,非得来“卖弄”什么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