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防灾减灾日”教育反思( 二 )


(一)中学地理教育在灾害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中学地理课作为中学各学科中唯一的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 其教材渗透着丰富的灾害教育内容 , 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
1.是学生获取自然灾害知识的首要途径 。从教材结构看 , 它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 , 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 , 进而使学生认识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 , 趋利避害 , 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 。2.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 。在汶川大地震中 ,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 , 无一伤亡 。谈及成功经验 , 就源于这个学校每个学期都组织一次全校的紧急疏散演习 。地理课程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 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 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 , 从自然灾害角度说 , 在地理教学中既要介绍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 , 更要将防灾减灾的各种方法、措施、原则介绍给学生 , 加强学生在灾害发生后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 以最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在突发性的灾害中抗灾救灾和生存的能力 。
3.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地理教学中的灾害教育 , 就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 特别是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 让人们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规律 ,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灾害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 。灾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中 , 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 , 解决所遇到的环境、灾害与发展问题 , 在作决策时 , 能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 。因此 , 通过灾害教育可使学生形成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 , 养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 形成个人、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和关系模式 。

(二)中学地理课程中灾难教育的实施途径

1.重构知识体系 , 实施“灾害与预防”专题教育 。从目前地理课程的教材来看 , 涉及到的自然灾害大致可分为以下4类:
(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种类繁多 , 不仅包括台风、暴雨、冰雹、大风、雷暴、暴风雪等天气灾害 , 还包括干旱、洪涝、持续高温、雪灾等气候灾害 , 沙漠化、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病虫害、海啸等气象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也时有发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