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村村通|关于“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管理与思考

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管理与思考2006年8月25日

一、基本情况
【广播电视村村通|关于“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管理与思考】 **市**区地处陕西中部 , 在黄土高原与关中盆地交接地带 , 地貌复杂多样 , 全区3个乡、镇 , 39个行政村和122个自然村和村民小组 。网23http://在区委、区政府尤其是省、市广播电视局的领导和支持下 , 广大农村广播电视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 广播电视覆盖率逐年提高 。1999年 , 行政村中完成“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9套 , 有线覆盖15个行政村 。2005年 , 全面完成了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安装任务 。安装天线21套 , 累计建立村级广播室18个 , 覆盖农户790户 , 人口数3124人 。有效解决农民群众收听收看不到广播电视的问题 。今年 , 是十一五开局之年 ,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 。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村村通”五年规划 , 把“村村通”工程列为全区20件兴区工程和区政府拟办大事 , 并及时完成了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五年规划 , 涉及全区偏远农村地区20户以上自然村214个 。总共规划“村村通”项目69个自然村 , 规划有线电视覆盖145个自然村 。已通过市局审批 , 省局正在审批之中 。有效提升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内容和质量 。我区“村村通”的覆盖是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经济适用的原则 , 从各个自然村地理位置、村民聚集度等实际情况出发 , 采用切实可行的传输覆盖技术手段 , 认真做好建设方案 。主要采取了两种覆盖手段 。一是有条件的地方要把城镇有线电视网向农村延伸 , 达到有线覆盖;二是边远和居住分散地区可主要通过共用卫星接收天线(“村锅”)方式实现覆盖 。在网络覆盖达到的地方 , 覆盖手段成本相对较高、信号质量稳定 , 传送节目套数多 , 能满足各方需求 , 便于维护管理 。采用共用卫星接收天线(“村锅”)方式实现覆盖的地方 , 成本相对较低 , 接收的节目套数有20多套 。卫星地面接收信号也较稳定 。截至目前 , 我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左右 。到2010年未 , 全区城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二、“村村通”建设存在问题
“村村通”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 把“村村通”工程纳入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 以人文环境的优化来弥补自然环境的不足 。区委、区政府把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摆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 , 及时成立“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 , 把“村村通”列入年度考核总体目标 。通过调查 , 在“村村通”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农村广播建设方面 。一是使用不大正常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 现在乡镇和村级组织的工作职能与方法 , 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相比 , 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我区两无村建设 , 部分行政村村级广播室得以恢复 , 局里也建设了部分广播室 , 但存在有设备无场所和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如:店子坡、十里铺村就没有放置广播设备的场所 。客观上 , 各乡镇和村组对有线广播的使用已经远没有过去频繁 , 很多地方一般只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性事件时应急用一下 , 却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转播中、省、市新闻、乡村公务通知方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一年不过两三次而已 。在正常情况下 , 有线广播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 , 已没有过去那样直接和充分 。特别是在新媒体不断出现的今天 , 有线广播已经逐渐被人们所冷落 , 甚至淡忘了 。二是没有专业的人员和经费做保障 。农村广播纯属公益事业 , 其建设与维护 , 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 , 而新的经费保障机制却没有及时建立起来 。这样 , 许多地方有线广播的建设与维护工作 , 就因为没有经费和专业人员而陷入了困境 , 出现了危机 。网htt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