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形象的塑造( 二 )


例如在教学《阿Q正传》时,鲁迅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作家,但如何使学生透过久远的时代近距离接触、了解鲁迅,参透鲁迅精神 。并且使学生由原先对小说名字形式上的熟悉,转到对小说本质上的探讨、鉴赏,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这就需要在语言设计上下一番工夫,课前我让学生复习高二时学习的《灯下漫笔》,再次领会鲁迅深沉的民族精神 。我又借鉴郁达夫先生对鲁迅先生高度的评价:“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 。他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筹 。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决不能追随的风格 。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凉的风味 。……因他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有可为,也因他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在图片上我借取了俄国的一幅油画《拉纤》,浓重的背景色,衣衫褴褛的纤夫,配上深沉的话外音,很快把学生带入小说涉及的中国背景,使学生初步对阿Q形象有了感性接触 。再深入对文章内容的探讨,适时地运用概括性语言,使学生对阿Q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并由此对以阿Q为代表的民族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以上是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上对教师人文素养的作用的体现 。
对语文教师来说,具备丰厚的文学底蕴,又拥有流畅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是万事具备,而得体的形象就是东风 。教师通过形象塑造展现一种流动的美、健康向上的美,从而表现一种内在的美感,这也符合人际交往的需要 。车尔尼雪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就是说语文教师的形象塑造要凭借具体形象来表现,如语言、声音、神态、服饰、发型等 。通过这些方面的塑造,让学生在感官上认可,在情感上愉悦,在心理上舒畅,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使教师外部形象符合时代潮流,内在精神内容符合社会要求,从而具体表现语文教师的形象美 。从美学感受上,达到赏心悦目的快感 。我们提倡以人为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社会多方面来看教与学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不是修道士,因此教师可以追求形象美、现代美,尤其是自身美的权利;学生有见到美的权利,有喜欢美的权利,更有欣赏美的权利 。教师注重形象美也是对教育主体和对象——学生的尊重 。据调查,学生对语文教师形象的要求,普遍很喜欢形象美的教师,不喜欢形象邋遢的 。而语文教师更要注重这方面,因为教师的形象美就是文学人物形象的熏陶与塑造 。一个形象美教师必须花工夫在审美上进行修炼 。从这个时代教师的自身来看,要想形象美,首先要注意仪表美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强调:教师仪表是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是教师内在素质和个人涵养的体现,而衣着打扮最直接地反映教师的道德面貌和审美情趣 。对学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 。而马卡连柯也说过:教师必须衣着整洁,头发和胡须都要弄得像样,鞋袜洁净,双手清洁,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有手帕,不着奇装异服,花俏怪异 。在形象美上,中外教育不谋而合 。试想一个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的语文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会是嘘声一片;而一个仪表讲究,形象得体的语文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会精神聚焦 。同样一节课,教师仪表不同,学生的心情不同,注意力不同,教学效果更不可同“课”而语,而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上更不可同日而语,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可相提并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