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坑 何凤团队AM: 17.6%!高效率准平面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


陨石坑 何凤团队AM: 17.6%!高效率准平面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
文章图片

陨石坑 何凤团队AM: 17.6%!高效率准平面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
文章图片

陨石坑 何凤团队AM: 17.6%!高效率准平面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

导语:研究人员通过对异构体ITIC-2Cl-δ和ITIC-2Cl-γ准平面异质结制备了两种新型有机太阳能电池 , 光电转换效率(PCE)高达17.6% 。
1.前言
含有给受体材料的平面异质结(PHJ)一般由多重自旋涂层形成 , 由于溶剂的溶胀和分子的扩散效应 , PHJ薄膜中可能会产生微小的纳米级体异质结(BHJ)区域 。 因此 , 研究人员将该结构定义为准平面异质结(Q-PHJ) 。 虽然Q-PHJ 型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的效率落后于BHJ OSCs , 但其仍然具有一定优势 。 含有给受体的活性层形成了单独的双层结构 , 二者之间接触产生的D/A界面能够有效地解离激子 。 在这种情况下 , 产生的空穴在给体中传输 , 电子在受体中传输 , 可以减少器件运行期间电荷复合的需要 , 这种垂直相分离比BHJ的形态更容易控制 。
另一方面 , 激子的长寿命和扩散距离确保了大多数激子扩散到D/A界面进行解离 。 随着具有长程激子扩散的IT-4F、Y6、和Y6-BO等新型非富勒烯受体的出现 , Q-PHJ OSCs的光电转换效率(PCE)进一步接近或超过BHJ OSCs 。 通过对一些受体衍生物的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 这些分子具有由相邻分子的强相互作用构成的3D互穿网络结构 , 进一步促进了激子和电荷在多个方向上的转移 , 可用于产生优异的Q-PHJ OSCs 。


图1:相关分子结构与不同异质结形态等
2.简介
为了证明这种3D网络受体的优越性 , 近日 , 南方科技大学何凤教授研究团队基于异构体ITIC-2Cl-δ和ITIC-2Cl-γ制备了两种新型Q-PHJ OSCs 。 从其晶体堆积图中发现 , ITIC-2Cl-γ的3D网络结构比ITIC-2Cl-δ具有更好的电荷迁移率和更线性的填充结构 。 研究发现 , 基于D18:ITIC-2Cl-γ的PHJ器件的PCE为12.44% , 远大于基于D18:ITIC-2Cl-δ的PHJ器件(PCE为9.74%) 。 此外 ,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器件优化 , 制备出基于D18:BTIC-BO-4Cl的Q-PHJ OSCs 。 与BHJ OSCs相比 , 该Q-PHJ器件获得了高达17.60%的PCE , 是目前报告的Q-PHJ OSCs中的效率最高值之一 。

图2:相关器件的光伏性能
研究表明 , Q-PHJ薄膜具有快速的电荷传输和激子解离 。 D18和BTIC-BO-4Cl产生的激子有足够的扩散距离到达D/A界面 。 根据瞬态吸收光谱 , Q-PHJ薄膜显示出快速解离 。 空穴和电子在D18和BTIC-BO-4Cl中独立传输 , Q-PHJ器件中的高平衡载流子迁移率可以减少电荷复合 , 良好的电荷传输也有助于减少Q-PHJ器件中的能量损失 。 通过减少混合相的Q-PHJ活性层的单层沉积和改进的垂直相分离有助于提高器件性能和稳定性 。

图3: 相关分子器件的掠入射广角X射线谱表征
3.总结
综上 , 该工作通过对基于D18和BTIC-BO-4Cl的BHJ和Q-PHJ器件的全面研究 , 获得了制备高效Q-PHJ OSCs的重要指导 , 从而可以加速OSCs器件的商业化 。 相关研究成果现已发表在国际顶级材料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 题为“17.6%-Efficient Quasiplanar Heterojunction Organic Solar Cells from a Chlorinated 3D Network Acceptor” 。
本文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 , 平面异质结 , 体异质结 , 电荷传输 , 激子解离 , D18 , BTIC-BO-4Cl 。

D18:2433725-54-1


【陨石坑|何凤团队AM: 17.6%!高效率准平面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Y6-BO:2389125-23-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