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受性 荷兰人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把一座应属于外星的桥造了出来


耐受性 荷兰人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把一座应属于外星的桥造了出来
文章图片

耐受性 荷兰人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把一座应属于外星的桥造了出来
文章图片

耐受性 荷兰人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把一座应属于外星的桥造了出来
文章图片

耐受性 荷兰人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把一座应属于外星的桥造了出来
文章图片

耐受性 荷兰人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把一座应属于外星的桥造了出来
文章图片

耐受性 荷兰人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把一座应属于外星的桥造了出来
文章图片

耐受性 荷兰人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把一座应属于外星的桥造了出来
文章图片

耐受性 荷兰人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把一座应属于外星的桥造了出来

2013 年 , 在我第一次看扎克施耐德所导演的电影「超人 钢铁之躯」时 , 立刻被里面的氪星建筑所吸引 , 处处充斥着不规则、扭曲的设计元素 , 透着一种不和谐的怪异美感 , 与地球上的常见建筑设计形成鲜明对比 。
▲「超人 钢铁之躯」剧照
若想在现实中把那种形态的建筑复现出来 , 并非易事 。
而就在本月 , 全球首座 3D 打印钢制人行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正式投入运营 , 这座桥便像是从那部电影里走出来的建筑一样 , 诡异又美丽 。
这座从电影中走出来的人行桥 , 本身就很科幻 这座 3D 打印钢桥从 2015 年开始立项 , 最初的想法便是用创新型规模化 3D 打印机器人打印出一座金属桥梁 , 于是专注于金属材料 3D 技术公司 MX3D 便开始着手投入设计工作 。
在最初的原型设计中 , 他们原本预想着用焊接机 , 通过点焊的方式在河岸两端同时制作 , 最后在中间拼接成完整的 U 型桥体 , 类似植物渐渐生长的感觉 , 就像这样 。
▲ 来自游戏「粘粘世界」
他们甚至已经做出了小型试验原型 , 看似简陋 , 但足以支撑起一个人的重量 , 看起来有戏 。
但 ARUP(奥雅纳)作为该项目的首席结构工程团队 , 舍弃了这一方案 , 继而给出了造实心钢质桥体的设计方案 , 所使用的是 ABB 集团所生产的 3D 打印机械臂 。
这样一来 , 桥体的造型更美观 , 桥面底部也有足够空间放下各式各样的传感器 。
这座桥全长 12.2 米 , 宽 6.3 米 , 重达 4.5 吨 , 底部布置了许多传感器 , 收集其受到应变、旋转、负载、位移和振动时的各样数据 , 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料能帮助到未来建设更大规模的桥结构时 , 建立受力模型 , 确保结构稳固可靠 。
不仅如此 , 他们还可以通过这些传感器 , 分析不同时间、节日对该地区的人流影响 。
正因为这部分涉及民众隐私等敏感问题 , 以及原定的安装地点 , 荷兰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 Oudezijds Achterburgwal 运河正在翻修 , 这座钢桥从 2018 年制作完成后迟迟未投入使用 , 先后在荷兰设计周等场合中展出 , 直至今年才通过船只运至既定位置 。
最后通过吊装的方式架于运河之上并被固定 , 值得一提的是 , 运河旁边便是著名的红灯区 。
何种材质 3D 打印都能驾驭 欲善其事 , 必利其器 。 MX3D 在建造这座钢桥之前 , 已经在金属 3D 打印领域摸爬滚打了很长时间 。
进入 MX3D 的官网 , 可以看到他们以前的作品 , 自 2014 年诞生以来 , 他们已经在软件、重型设备、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有了自己的代表作 。 此次钢桥正式投入运营 , 更像是 MX3D 的一次招商广告 。
不过 MX3D 得以成功造出这座钢桥 , 背后还有众多功臣:3D 打印机器人出自瑞士 ABB 集团之手;传感器网络提供商是 Autodesk;所收集的数据交由英国图灵研究所进行分析;制造过程中负责进行运算的 , 是联想集团的硬件设备 。
▲ MX3D 的合作伙伴
多方的共同努力 , 才最终让这座「外星建筑」走进现实 。 这是 3D 打印技术的巅峰了吗?不 , 未来绝不止步于此 。
一般人对金属 3D 打印都比较陌生 , 然而在众多工业领域中 , 这项技术并不鲜见 。
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 , 3D 打印技术就以诞生 , 那时候的它有另一个名字:快速成型 (Rapid Prototyping) 。 顾名思义就是快 , 适用于产品量产前进行的小规模实验阶段 , 过程几乎不产生废弃物 , 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省原材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