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破局!中国要想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依靠这群人


科学家 破局!中国要想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依靠这群人
文章图片

科学家 破局!中国要想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依靠这群人
文章图片

科学家 破局!中国要想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依靠这群人
文章图片

科学家 破局!中国要想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依靠这群人

特约撰稿 | 张明扬
高校青椒和青年科学家 , 在中国互联网上素来是一个兼具光环和暗影的尴尬群体 。
前几年 , 《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一文曾刷爆学术圈 , 激起了公众舆论关于青年科学家境况的大讨论 。
▲图/网络
现实的一面是 , 青年科研工作者成长初期缺乏资源和平台 , 即便有好的想法 , 也难以施展拳脚;另一面是 , 从全球范围来看 , 科学家的科研爆发期多在青年时期 , 从中国科技创新来看 , 希望在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的青年科学家身上 , 在20世纪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中 , 60%是在40岁之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研究 。
杨振宁就曾表示 , 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困难时期 , 是得了博士学位以后的5到10年期间 , 这个期间要选择一个领域 , 要在这个领域里做出来一个能够站得住的工作 , 这是一个新的挑战 。
面对这种矛盾 , 曾有科学家戏言:年轻时最需要各种支持的时候 , 得不到承认;创新高峰期过去后 , 各种荣誉和支持却又纷至沓来 。 简单说就是 , 锦上添花的多 , 雪中送炭的少 。
01 中国青年科学家缺什么样的支持?他们自然需要资金支持 。 虽然中国的科研投入与日俱增 , 但青年科学家由于资历和名气所限 , 申请科研课题和经费的成功率并不算高 。
在个人待遇方面 , 高校青椒和青年科学家更是面临着不小的经济压力 , 在大城市更是如此 , 之前所说的中科院科研人员正是因此出走 。
这一问题在相对寂寞的基础科学研究上尤为突出 。 我在知乎上曾看到过一则点评称:
国内做数学有尊严的只有两个地方 , 一个是北大的数学中心 , 一个是清华的数学中心 , 别的地方要么忍耐 , 要么转行 。
为了解决这一痛点 , 2016年 , 中国科协设立了“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重点扶持32周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进行原创 。 但既然是国家财政的钱 , 就必然要遵守一整套严谨的财务监管流程 , 一定意义上的繁琐是在所难免的 。
▲图/图虫创意
更灵活更具弹性的资金支持势必只能来自企业 , 让青年科学家在寻求创新但还没有最终突破的关键时期 , 得到“雪中送炭”的支持 。
2018年 , 也就是美国开始大举对中国科技产业“卡脖子”这一年 , 阿里和腾讯带着极强的问题意识踏出了这一步 。
这一年 , 在阿里颁发的首届达摩院“青橙奖”中 , 9名信息技术、芯片和智能制造领域的青年科学家获奖 , 每人获得100万元现金奖励 。 “青橙奖”最大的特点是年轻 , 第二届有个获奖人年仅28岁 ,
同年 , 马化腾联合杨振宁、饶毅、施一公和张益唐等知名科学家 , 共同发起科学探索奖 , 启动资金高达10亿元 , 每年遴选出50位青年科学家 , 在5年内发放总计高达300万元的奖金 。 相比青橙奖 , 科学探索奖也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聚焦于基础科学 。
▲2019年科学探索奖颁奖现场(图/网络)
为什么是基础科学?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者、北京大学教授刘颖就曾表示:“基础科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 科学发现是无法计划的 。 ”从这意义上来说 , 投身基础科学的青年科学家更需要得到支持 , 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地搞科研 。
与各类国家基金相比 , 阿里和腾讯这两个奖的最大比较优势可能就是自由度了 。 比如科学探索奖就明确赋予了获奖者充分的奖金支配权 , 不仅不需要各种报销流程 , 还可以直接用来改善家庭生活 。 受到尊重的不仅是科学 , 还有科学家本人 。
除了钱 , 青年科学家也缺平台 , 尤其是交流的平台 , 他们需要发言 , 他们需要人脉 , 他们需要和同行论道 , 他们需要向资深的前辈科学家请益 , 他们需要了解企业界的真实需求……
说白了 , 在这个时代 , 科学家不可能是一座孤岛 , 也没有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一座孤岛 , 单打独斗式的科研早已成过去时 , 只有在开放的学术共同体之上 , 以及更广阔的学术—企业—政府共同体之上 , 青年科学家才有可能完成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 , 才有可能群策群力突破“卡脖子”的包围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