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科学技术问题(图/网络)
比如X射线的发现与研究 , 除了暴得大名的荷兰科学家伦琴 , 还有德国科学家劳埃、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父子的“接力”贡献 , 最后这四人都分别获得了三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 他们跨时代跨领域的合作将人类文明推进了一大步;再比如胰岛素的发现与人工合成、基因测序的发展 , 都是科学合作的胜利 。
02 科学家们的跨界“群聊”昨天(8月1日)到今天 , 一场科学盛会正在召开中:青年科学家502论坛 。
这场论坛来了100多位中国顶尖青年科学家 , 其中包括一大批科学探索奖的前两届获奖者 。 这是中国近年来最大规模的青年科学家主题论坛 。
更重要的是 , 这场论坛处处都是年轻和创新的元素 。
论坛的召开地是深圳 , 显然 , 没有比这座中国最具创新气质的年轻城市更适合举办这场论坛的了 。
▲李培根(左二)、潘建伟(左三)、刘颖(右二)、吴华强(右一)等“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在“青年科学家502论坛”上进行跨界交流
论坛主办方之一是南方科技大学 , 建校仅10年 , 是中国最年轻的顶级大学 。 南科大校长薛其坤昨天表示 , 年轻人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脚踏实地 , 耐得住“十年冷” , 经得起“冷板凳”。 薛其坤也曾是一名顶级青年科学家 , 1997年 , 35岁的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 8年后 , 43岁的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论坛的另一个主办方腾讯 , 23年前刚创立时只有5个人 , 如今已成长为拥有3万余名技术研发人员的大型互联网科技企业 。
这家以低调务实风格著称的企业 , 采用的是正面突围和侧翼包抄两种战术:正面突围在于加大研发投入 , 自建前沿实验室 , 根据爱思唯尔的报告 , 腾讯计算机领域的专利数已经领先谷歌、微软等美国公司;侧翼包抄就是启动“科学探索奖” , 为年轻科学家提供资金支持和交流平台 。
【科学家|破局!中国要想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依靠这群人】所以 , 这场论坛必然是跨代际和跨学科的 。 数十名两院院士及重点大学校长参会:李培根、潘建伟、邬贺铨、汤超、刘中民、邵峰……他们与青年科学们一起 , 围绕由一百名青年科学家们评选出的“十大科学技术问题” , 进行跨界交叉对话 。 当然 , 这里的交流和对话 , 不仅发生在会上 , 也存在于茶歇、饭点和夜聊中 。
▲中科院院士刘中民
与会的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刘颖表示 , 在一些前沿、基础学科上 , 还需要好几代中国科研人的接续努力 , 中国科学界像今天这样的跨界交流和思想碰撞 , 将是这种努力很关键的一部分 。
的确 , 这更像是一个超越了论坛本身的科创朋友圈 。
在这个开放性的朋友圈中 , 除了100位青年科学家之外 , 有制度上先行一步的政府、有以创新为使命的大学、有听着炮声支持创新的一线企业 , 也有院士这样的国之重器……
跨越学科的群聊、跨越地域的沟通 , 跨越代际的辩论 , 随着科学探索奖的逐年颁布 , 青年科学家论坛的逐年举办 , 实际上这个平台累积的是一个滋养新思维、新想法的黑土地 。
▲论坛主持人与李培根院士互动
更多的青年科学家——不仅仅是“科学探索奖”的获奖人 , 也许他们尚处在犹豫、踌躇和困顿中 , 来自青年科学家502论坛所释放出的光芒 , 将吸引并鼓励他们继续坚守梦想 , 继续为科学研究中那不可替代的快感而努力前行 。
某种程度上 , 所有人都明白 , 中国要缓解卡脖子的危机 , 必须依靠青年科学家 , 但吊诡的是 , 如今青年科学家在科研和生活上同样也被卡着脖子 。 从这一层意义上来看 , 敢于站出来为青年科学家们松绑的人 , 是一种迂回的破局者 。
多年以后 , 当中国科技创新飞龙在天 , 当青年科学家们愤懑不再、意气风发时 , 但愿那时候的历史书写者能记得 , 那些直面挑战的人和那些迂回破局的人 , 都是这个惊心动魄年代真正的英雄 。
推荐阅读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青藏高原将停止增高,后果不可承受,我们却未感到危机
- 寻求气候变化的确定性:要多少才足够?
- 少见!今年十五的月亮,不是十六圆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地球果真出了大问题?火山爆发后出现神秘现象,科学家紧急发声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
- 重磅!英美科学家对奥密克戎病毒11个最新判断!对全球意义重大!
- 15000年前海底金字塔被发现,科学家推测:中华文明前身是MU文明
- 人的气运竟然真的存在?科学家竟然已经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