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和观后感的区别|《特别响非常近》影评观后感


回想美国“9.11”恐怖事件已过去了十多年,在世贸广场的废墟之上,新的世贸大厦又重新拔地而起 。但是,“9.11”留下的阴影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从美国人民的心头抹去,双子座倒塌的尘埃至今仍厚厚地堆积在他们的身上,成了永远抹不去的痛 。

这块美国人民不愿触及的疮疤在2011年这个事件的10周年之际,被来自英国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以电影的形式揭去结痂,再次裸出流血的骨肉 。美国观众通过银幕又一次邂逅他们曾遭受的身心创伤,重新回想起那惨痛的往事 。

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在2005年出版之后,史蒂芬·戴德利率先得到版权,这位拍摄过《朗读者》等影片的导演,从那些有如笔记的文字中捕捉到了电影所要呈现的影像和效果,经过几年的沉淀和准备,他以松散的故事结构,迂回的叙事手法,立体的人物刻画,细腻的情感冲突还有数不胜数的意识象征拍出了这部不好拍的影片 。

一个十四岁的男孩,他叫奥斯卡,从小患有轻度的自闭症,偏执、懦弱,胆小的都不敢坐秋千 。他最喜欢的游戏,就是和爸爸在地图里寻找那个曾经存在却又失去的区域坐标:美国纽约的“第6区”,爸爸告诉他不要停止寻找,不要轻易放弃 。可是爸爸却在“9.11”中不幸丧生,奥斯卡听到了爸爸离去时给他的电话,由于恐惧却没有敢接听 。这使他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后悔 。这个“9.11”事件更加重了他自闭的病症,失眠、幻听、怕黑甚至于自虐,他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了敌意和恐惧 。日子一天天过去,奥斯卡对爸爸的思念也一天天加深 。爸爸的突然离去,成为他心中一个有如梦魇的谜 。()他认为这个未知的谜底,一定与爸爸的死有关 。于是,他鼓起勇气,走进了爸爸的衣帽间,抚摸爸爸的每一件物品,亲吻爸爸遗留的衬衣,仿佛这样爸爸就能够再次回到自己的身边 。在他无意间打碎的花瓶中,他发现了一把钥匙和写着布莱克的纸条,他认为这是爸爸给他留下的线索,而这把钥匙一定具有特别的意义 。由此,心灵的寻找之旅就此展开 。

他开始了寻找,拿着摇铃,旧相机,戴着防卫罩,用了三年的时间,在每个周末走遍了纽约的五个城区,寻访了472个名叫布莱克的人,最后,在一名妇女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这把钥匙的锁,揭开了心中的谜底 。这其间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痛苦的 。在寻找的过程中,他接触到许多陌生的人,发生了许多令他感动的事情,包括他知道了爷爷的身份和经历 。正是这些人和事使他的封闭的心灵逐渐摆脱阴影并得以矫正,最终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

这部影片情节虽然简单,但是导演在故事处理和人物刻画上却是十分细腻和真实 。我尤为欣赏导演一系列意象的运用,他为影片小主人公奥斯卡设计了许多道具和物品,诸如钥匙、地图、摇铃、防毒面具、旧相机、对讲机、手电、字条、秋千等等,尤其是摇铃和钥匙的运用,使奥斯卡的形象和行为更为立体和真实 。这些道具不仅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符合剧情的需要,也为故事的走向埋下了伏笔,增加了多方面的看点 。这些道具就像是奥斯卡身上一个个附属零件或是奥斯卡心理疾病的一剂剂药方 。这些道具是他与自己,与他人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是他与其他人之间相互交流的代言工具 。这些道具在不同的环境,在和不同的人相处时一一呈现,其中隐含的意味发人深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