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超脱观后感
《超脱》是一部美国青春剧 , 心理电影 。当我第一次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对导演在片中使用的心理元素非常赞叹 , 为此下定决心要看第二遍 , 今天终于实现愿望了 。在此 , 写下我的观后感 。
电影描述的是一个在残缺家庭成长 , 心理有阴影的青年在自己的人生中用行动引导和帮助周围的人健康生活 , 男主角的童年是一段充满创伤的经历 , 母亲的印象在他不断闪回的记忆中是那么的不美好 , 以致常使他泪流满面 , 见到外公时内心是瘫痪式的痛苦和极度想回避的焦虑 。是啊 ,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说过 ,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在今后产生巨大影响 , 如果童年过的不幸福 , 也许这个人的一辈子都是残缺的 , 人格是不完善的 。男主角的童年那么的不幸福 , 思想很混沌 , 一双迷茫天真的眼睛似乎想明白什么 , 却换来了黑暗中独自关在屋子的经历 , 希望有些美好的东西让自己拥有 , 却是一片冰天雪地里只有孤单的自己 , 以及母亲留给自己最后那幕惨不忍睹的绝望情形 。这样的一个孩子 , 我们很难想象他成长后会是什么样子 , 但是非常满意的是 , 男主角没有抱怨这个世界 , 他对这个世界依然充满希望和信心 , 甚至他把自己的痛苦经历转化成一股积极的力量 , 引以引导和帮助身边那些正经历歧途的人 , 这算是男主角人生的华丽转型 , 也是最美好的成长路线 , 因为他把创伤截止在他的身上 。可是 , 有时候我在想 ,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那样呢 , 一个不美好的童年是不是都能被理解呢?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 否则这个社会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人物存在 。这些问题人物经常说的是 , 这个社会曾经对他不公平过 , 所以他要用行动告诉这个社会他的不满意 , 为此他们报复社会 , 折磨家人 。为什么都是创伤经历会有不同的结果 , 这就是心理作用的产物 , 同样的经历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 , 不同经历可产生正能量也可产生负能量 , 关键在于是否自己有一种宽恕、理解、觉醒、改变的信念 。
这个电影中有些话语我很有感触 , 理解一下为:1.不要因为别人的无知行为而伤害自己的内心;2.夫妻在孕育后代之前要先修父母课 , 以健康教育管理孩子;3.对待生活内容我们的记忆可以做选择 , 请尽量选择好的一面;4.即使我们曾经如钱币一般被不断流转 , 我们依然不可丧失做好人的念头;5.这个社会有时候我们很好心地在帮助别人 , 但不一定会有回报 , 此时请不要放弃你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