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观后感|美剧《战前37天》观后感( 二 )



当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其实,政客们还是惯性的思维,他们在维持着平衡,但是又想通过让飞扬跋扈且占理的德奥能够获得点利益来减缓对抗 。政客们丝毫没有想到他们在走钢丝,因为走钢丝的难点在于知道失败的后果,而他们显然没有意识到严重的后果,他们没有意识到文明和科技的进步会将战争带入到那样一个形态 。所以悲剧的是在战前一个月的谈判和交涉中,没人认识到他们在走钢丝 。也就没人谨言慎行,将这个维系平衡的棋局走好 。

而好战分子呢,更加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便是最先想到要全面军队对抗的小毛奇,他也只是认为战争会如同二三十年前的德国统一战争一样,只是发生在两三国之间,并且能够快速的结束战斗,也就是说,他也是比武的思维,打倒即可,而没有想到战争的烈度会将对抗拖入到不死不休的境地 。

于是,在政客的消极努力之下,在好战分子的轻率怂恿之下,在斐迪南大公被刺一个月之后,奥匈帝国率先拔了一下重剑,只是露了一下剑锋,想吓唬一下塞尔维亚这个小卒,但是站在一旁他的鲁莽大哥沙俄开始缓缓的拔出巨斧,或许他也只是想对奥匈做个反应,谁知道呢 。但是结果就是,早已精神绷紧的德国瞬间抽刀砍向了法国,于是一战就这样爆发了 。

我想战争初期的诸列强,还抱着比划试试的心态,但是高效率的杀人武器和比之落后的战术形态,带来了巨大的杀伤和深刻的难以修复的仇恨 。几大高手晃开膀子开打之后发现,形势已经不可控了,巨大的伤亡,让他们愈来愈疯狂,而信任的危机更是让他们无所适从,他们停不下来了 。

和二战中有军国主义狂人不同,一战交战各方,相对都是理性的,交战双方的人民也没有仇恨,所以一战对我们当代有着更加深刻的警示意义 。

观后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