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报告会心得体会|听谭汝为先生报告会心得体会
很久没有聆听谭先生的讲座,前几日,与谭先生有了联系,听闻谭先生有一场关于“深化阅读鉴赏,提升汉语能力”的讲座,便欣然前往聆听先生教诲 。先生是语文学界,尤其是修辞学界的大师,这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总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过去一年学会工作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对我们年轻一代语文教育工作的者的知识上的指点 。在这里,我不敢谈讲座纪要之类的内容,只把自己学习的一点心得,加以自己的理解谈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
首先是对语文内涵的理解,谭先生比较赞同语文是语言与文化结合的观点,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的理解是,“语文”二字实际上,“语”是基础,“文”是核心,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最终的目的是文化的传播与教化,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语言的角度出发,途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把“文化”的范畴拓展到多大的范围?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也进行过相应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从语言的角度告诉学生具体的知识,包括构词法、修辞方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具体内容,这是学生进行思考的前提,也是工具 。但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结束,而是开始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认为,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文化的概念不宜过于宽泛,以常规的是非观,荣辱观为主导即可,过于开放的文化思考,会将本来迷茫的青少年引入一个更加恶性的思维环境 。但对于中学教育,又切不可置文化教育于不顾,(心得体会 )只是谈些文法写法,鉴赏手段等,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然会认为语文学习寡而无味 。
其次是关于语文能力提高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谭先生谈了两点,我觉得最为切中时弊,一是写作能力的提升,一是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 。同时谭先生再讲胡明扬谈语文教学一节时强调,文学鉴赏能力加写作能力并不完全等于语文能力的提高,还包括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文化修养的提升 。而这种修养提升的途径,则主要是通过鉴赏与写作,那么这里就要求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通过有限的语言知识把文化素养的部分渗透进去 。
第三部分,谭先生着重从鉴赏分析的角度,通过亦庄亦谐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堂优秀的语文教学案例,其中对“落英”的考据与解释,对古代诗歌中地名的解释,无不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谭先生是站在学者的高度,为我们呈现诗歌的魅力,而回到中学语文的课堂,我们必须首先给学生一种踏实的文化暗示,回归课本,真正把课本讲得鲜活才是中学语文教师的过硬功夫 。其中,谭先生所讲的内容中,谈到“貌离神合”诗歌表现的穿透力时,“境同而情异”“理殊而趣谐”这两个词组,就恰恰规范了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答题用语,高中诗词鉴赏环节,相当一部分考题,出现在两首主题相近的诗词之中,这样的词组使用频率相当高 。这既是学会的宗旨之一,也是这场讲座为一线教师“解渴”的有力证明 。
推荐阅读
- 观法制报告会有感
- 法制教育观后感
- 法制教育格言
- 法制格言精选
- 心理健康课心得体会|学习心理健康书籍心得体会
- 小学教师读书心得|小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 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读《班主任工作漫谈》心得体会
-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 法制报告会听后感|法制报告会听后感大全
- 弟子规心得体会|听《弟子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