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二 )



环境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十年来,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多发,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 。此次修订增加了“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有助于初中学生增强规则意识,与他人平等相处、与后代人平等相待,领会享受权利就要履行义务的道理 。

3.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目的,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并将之升华到爱党、爱国、承担社会责任、肩负历史使命的高度 。

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实际,这次《课标》修订,“我与国家与社会”的部分也增加、修改了不少内容 。比如,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良莠不齐、具有放大效应等特点,而现实是我国有五六亿网民,包括了大多数初中学生,这就要求有个合理、正确利用网络的问题,有个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 。因此新增加了:“网络的方便快捷,给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也让学生更深刻更及时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制约我国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现实的国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增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课标》相关内容修改为:“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针对现实生活中学生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问题、鄙视体力劳动的问题,《课标》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其目的是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职业有分工,但都是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各行各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做为中学生要尊重各行业的劳动者,平等看待职业,将来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4.文化,是心灵的家园,民族的血脉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1][2]下一页 的点滴体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