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原文及译文
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原文及翻译
原文:
【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原文及译文】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 。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 。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 。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 。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 。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渊明此语,盖实录也 。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 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
亦一二焉 。
【注】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
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 。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 。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 。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的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 。
这时,我 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 。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 。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 。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 。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 。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 。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 。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 。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 。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 。’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 。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 。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