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城故事|费城故事观后感


影评是从一个专业角度对一部电影的全方位解读,我不敢说我写下的这篇文字是影评,所以我暂且把它称作观后感 。

《费城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艾滋病患者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故事 。也许你会认为,在这样的主题下衍生出的影片应该极具好莱坞宏观的刻板模式,但它却出乎意料地突破了这一束缚,成为了一个新的电影时代的里程碑 。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置身于一个被娱乐充斥着的时代 。一切艺术表现形式都被附着上娱乐、商业这样的标签,艺术也因此显得不那么纯粹了 。呈现出蓬勃之势的电影行业也没有得以幸免 。电影宣传更是由起初对电影本身的推崇变为了利用一些刻意制造的噱头来造势 。渐渐地,受众也开始习惯于这样的电影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费城故事》的诞生显得尤为特别,令人欣喜 。它取得成功的另一大原因莫过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直面“同性恋”这个在当时还很敏感的话题就显示出这部电影在某种意义上的决心 。电影的另一大主题是艾滋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树立起一个对待艾滋病人要一视同仁并且给予关爱的心态,那么对于同性恋者,我们是否也应该这样做呢?

费城,充满着机遇与挑战的地方,到处弥漫着钞票、香水的味道,人们努力的工作,拼命的赚钱,却时常忘记本性,忘记去爱 。他是一名杰出的律师,却因同性恋而患上艾滋病,深陷其中 。随着病情的恶化,他的生活也发生着转变 。人们对艾滋病充满恐惧,他也因此被公司开除 。他没有低头,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利用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去保护了自己,取得了胜利 。但他却无法摆脱艾滋病,最终离身边的人远去 。

电影始终在一种压抑的基调中进行着,仿佛随时都可能迎来一次激烈的爆发 。然而并没有,在这样的氛围下,它迎来了结局,主角走到了生命的终结 。画面最终停留在了主角孩童时代留下的影音片段上,荧幕上的孩子笑得那么开心,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却在观者心里烙下了深深的沉痛之感 。偏见似乎很难真正的消除,但社会也从不缺少反对偏见,维护公正的人 。电影中标志着这一群体的形象也封存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

影片主人公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在电影中表现出色,逼真形象,令人感动 。为了演好艾滋病患者的瘦弱体形,他用节食的办法将体重减轻了30磅,并亲自与同性恋者、艾滋病人接触,直接体验生活;为了演出艾滋病人独特的绝望心态,他每天都进行造型训练,但回家后又得恢复自我,忍受着内心的煎熬 。更可贵的是,他所演出的不仅是一个病人,更是一个坚强的奋斗着的爱着他的家人朋友、他的事业和整个社会的伟大角色 。正因如此,汤姆?汉克斯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和第44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男主角银熊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