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会道|培养孩子能说会道经验交流( 二 )



(2)指导点上有选择性看图 。这种指导看图 , 是从整体到部分看 , 老师根据图上所画内容 , 让学生先说图上主要画了什么内容 , 从整体上感知图意 。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性看 。它要求学生在看清画面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抓住主体 , 弄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 把观察认知点往画面的主旨上靠 , 达到看懂画面的目的 。例如上面例题中 , 应选择少先队员和小女孩这个主体画面重看 , 至于花坛、小树、假山、水池、天空、云朵可以略看 。重看时设计一些辅助题促其观察思考 , 使学生看懂图意:在花坛边 , 少先队员教育小女孩不要摘花 , 从而初步受到“爱护公园花草树木”的教育 。

(二)、第二把钥匙--学会“想”图

图画是形象的 , 儿童看图从感知开始 , 要让学生对图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 , “想”就是学生看懂图、看好图的关键 ,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让他们学会边看边想 , 善于思考 , 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 从静止的画面看清图画所反应的思想内容 , 启发他们会合理想象 , 善于发挥 。

看图说话一般分为人物图和景物图 。人物图首先指导学生从画面上的人物姿态、动态去弄清楚图中的人物是谁 , 他在什么地方 , 在干什么 , 怎么干的 , 结果干得怎么样 , 然后从人物的外貌、衣着了解人物的身份 , 再从人物的表情神态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 , 从整体到部分 , 从这幅图到另一幅图的联系去看人物、事物的发展变化等 。景物图一般先要从整体上感知图上画的是什么景物 , 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每一部分 , 最后有序地把图意说清楚 , 重点要说清楚景物的主要特点 。

指导学生“想”图包括两方面 , 一是想画面的内容即根据画面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活动 , 要让学生懂得应想些什么 , 想的内容因图而异 , 但基本包括:(1)想画面事件的前部分和后部分 , 想几幅图画之间的联系 , 以便把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弄清楚(2)想人物的行动、心理活动和语言 , 以便把画面内容写具体 。(3)想整幅图或几幅图说明一个什么中心 。二是想图外之图 , 即根据画面的内容展开联想 , 发挥想象的思维活动 。如有这样一幅图 , 图上画的是一个小女孩在吃完香蕉后随手一扔 , 一个少先队员看见了走过去劝说 。可以根据画面上人物的表情动作展开合理想象 , 弄清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 , 都有谁 。从图中每个人的表情动作看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然后仔细观察 , 讨论问题:一是小女孩在马路上乱丢香蕉皮 , 少先队员看见了 , 会对他说些什么?二是小女孩听了会怎样想 , 怎样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少先队员对小男孩的劝告可以从环保、从社会公德方面想 , 小男孩听后的表现、想法 , 会说什么也要有所不同 。有些特殊的多幅图 , 我们还可以打乱顺序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作为开头 , 根据你选择的开头用不同的经过把图串连起来 , 达到“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如在指导多幅图《放风筝》一课时 , 先引导学生先按顺序一幅一幅地看要看清楚有谁 , 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 然后把四幅图连起来 , 想一想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从放风筝又挂风筝再小鸟取风筝 , 最后拿到风筝的过程 , 通过人和小鸟的动作、神态 , 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拿到风筝后又会说些什么?把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连贯起来 , 同时又选择不同的画作开头 , 让学生围绕图意往下写 , 只要合乎情理和事情的发展过程就好 。当然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怎样想;要扣住画面联想;想象要合乎情理 , 不能不着边际地乱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