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三 )
四、平衡处事之美 。
傅雷非常注重年轻人自我素养的升华 。作为父亲,他也深知当时的年轻人与老一辈的传统已经有所区别,加上新旧时代的交替、中西文化的碰撞,涉世不深的儿子在留洋过程中难免遇到处事的问题,因此在家书中,谈及这类话题的就比较多 。1954年8月16日的信中,傅雷在繁忙之余提醒傅聪几件小事,包括进屋子只脱大衣不脱围巾以及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行礼和谢幕的时候表情不够温和等,对于这些处事细节,傅雷说到“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 。在1956年10月11日的信里傅雷特别提到“说到骄傲,我细细分析之下,觉得你对人不够圆通固然是一个原因,……而你有时说话太直更是一个主要原因 。例如你初见恩德,听了她弹琴,你说她简直不知所云……倘能细细分析她的毛病,而不先用大帽子当头一压,听的人不是更好受些吗?”一语指出年轻人说话不懂变通无意间伤害别人的根源所在 。祸从口出是古往今来的道理,很多年轻人往往习惯于不假思索信口开河,在这一点上朱梅馥在1957年12月23日的家书中提醒“你以后一定要审慎,要站稳立场,讲话不能乱讲,不能脱口而出,非思索过不可” 。傅雷也非常注重培养儿子的感恩之心,在1960年12月31日的信中说道“你并非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但你很少向人表达谢意 。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照应与爱护,不必一定要报以物质,而往往只需写几封亲切的信……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以没有时间为推搪而不声不响呢?”
傅雷夫妇离世已有三十四年了,而《傅雷家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付梓却一直经久不衰 。于年轻人来说,它仿佛一位陪伴身边的老师,以无数的警句激励自己成长;于为人父母者来说,它是教育子女的范本,让父母参与到孩子从幼年到成年成长教育的始终;于中老年人来说,它是一本内容深刻的自省读物,陶冶情操,通达人生 。傅雷是文字和音乐艺术的大家,可更绝妙之处在于他把文字写得精妙如艺术,又把艺术诠释得缜密如中华文字,在这其中可以读到先生在学术上的博学严谨、生活中的体恤热忱、为人的胸怀坦荡!
傅雷家书言犹在,谆谆教诲处处随 。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二)
标签: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杂谈分类:文学浅尝
人在有挫败感,压抑的时候,发泄并不是好办法 。不妨与先哲交流吧 。
他(周扬)说:“我只喜欢富丽的色彩,至于宗教的精神,我也曾从佛教画中追寻他们的天堂……等等的观念 。”我说:“他们是先有了佛教思想,佛教情绪,然后追求那种色彩来表达他们那种思想与情绪的 。你现在却是倒过来 。而且你追求的只是色彩,而你的色彩又没有感情的根源 。”
推荐阅读
- 培根论读书读后感
- 家书读后感
- 傅雷家书读后感700字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 曾国潘家书读后感800字
- 曾国潘家书读后感
- 傅雷家书读后感200字
- 傅雷家书读后感3000字
- 傅雷家书读后感50字
-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