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 二 )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 。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二)
"我追 。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 。但我不在乎 。我追,风拂过我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合上书本,我耳畔还清晰回响着"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句话背后隐藏的爱恨纠葛,心灵羁绊,一丝一缕又细细密密地缠上心头 。回想整个故事,并没有让我时时刻刻心潮澎湃,却在我心灵的深处激起阵阵涟漪 。这人性的丑与美在我体内引起深深的共鸣 。
有时我甚至会想如果我是阿米尔,我会怎么做呢?在那一条阴暗的胡同里,看见那堆碎砖块上面哈桑的棕黄色灯芯绒裤;看见哈桑那任人宰割的眼神 。我真的会不顾一切地冲上去,为哈桑挺身而出,而被阿塞弗折磨、伤害与嘲弄,接受一切可能发生在我身上的后果吗?可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那个时代有一道横在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鸿沟:哈桑——一个哈扎拉人 。所以我理解阿米尔,理解是这个时代逼他作出的决择 。也正因为这个导火索,故事情节发展,让阿米尔走上自我救赎的道路,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
作为读者我不想去责怪阿米尔,可也不想去赞美哈桑 。哈桑固然忠诚、固然善良,他的行为固然让人感动,可是他骨子里那种根深蒂固的奴性却无法改变 。当哈桑被阿米尔欺骗,他同时忍了;当哈桑被阿米尔凌辱,他也忍了;当哈桑被阿米尔愿望,他更忍了,甚至还承认了 。这一幕幕让人心痛的场景接二连三的上演,让哈桑作出这一切的是他与阿米尔的浓浓友情,更是他奴性的不二证明 。为何他不反击?为何他不解释?是因为他早已打心底认定他是一个哈杂拉人,只是一个再卑微不过的仆人而已 。追其根本,罪魁祸首还是那个时代 。而阿米尔和哈桑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罢了 。
这个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就像是佛教的轮回 。曾经是哈桑为了阿米尔千千万万遍,如今阿米尔为了索拉博——哈桑的儿子千千万万遍 。他会为索拉博追逐天上的风筝,由一个放风筝的人变成了一个追风筝的人 。至此文章题目的含义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风筝即是人性的光辉 。阿米尔完成了轮回也完成了自我救赎 。不然他会背负着自责的苦难,随着时光的流逝日渐沉重,直至他生命的终结 。
是爱与自责让阿米尔人性的光辉觉醒,让《追风筝的人》有了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但我心中却升起一丝淡淡的惆怅:因为哈桑死了,看不到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 。那么阿米尔的救赎是不是太晚了呢?看不见哈桑与阿米尔冰释前嫌,兄弟相认的感人场景,小说的结局是不是还不够圆满,还是作者故意这样安排,让小说更有发人深省的深意、更加悲伤吗?我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其实阿米尔的救赎并不晚,至少对那个时代并不晚,以他在忍受别人异样目光下抚养索拉博为结局,即代表了人性的觉醒,更加是这个时代黑幕上一道亮眼的曙光 。而文末的"我追!!!"更代表了作者心中的希望与期待 。记得书前曾写着"献给所有阿富汗的孩子 。"我知道阿富汗还有很多孩子没有童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