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三 )


本真的历史学将人带入生存的核心,使人领悟自己生存的可能性和共在生存的命运 。所以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不是客观的,封锁在书本中的故事和文物 。人正是先行具有决心,进入本真的发生着的历史之中,人才生活在一个不仅有活着的人,而且还包括死去了的人共同拥有的世界和民族之中 。
历史给人以意义,历史也从人处获得其本真性的源泉 。
精彩语录:
1)为生存而生存就是本真的 。
2)死亡不是人实际能经验的 。死亡也不是能被他人代替的 。死亡使人个体化,使自己的生存整体地呈现出来 。人的畏的情绪向自己展示了自身的生存作为一种有限的存在是终有一死的 。谁也不能代替谁,也无可逃避 。
3)人从一生下来就被抛弃在这个世界之上,处身于世界之中,沉沦于日常生活之内 。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二)
1、海德格尔在“此在的存在论分析”一节中说:“应当在此在的平均的日常状态中显示这个存在者 。我们就日常状态提供出来的东西不应是某些任意的偶然的结构,而应是本质的结构 。”
文学理解:现实诸多作家及日趋炽热的新闻行业,致力于追踪日常状态下的非常存在,譬如:吸纳存在者——人的眼球的灰色新闻、新奇事件,没有时间把捉存在者存在方式的平均日常状态 。特别是80后的文学创作者,借多元化文学趋势,意造出诸多凭空的脱离存在者平均日常状态下诸多存在的存在事件,借以猎奇,换取人的脱离日常状态下的思维方式 。诚然,倘若臆断出《蜘蛛侠》似的科幻伦理道德,仍然值得赞赏 。《诛仙》有种科幻成分,只可惜平均日常状态的成人描述化匮乏了一些,只能限于一种特殊人群阅读 。存在者存在的细节,即自古统一的平均日常状态的关系,被褥夺了,只留下了“面向事情本身”的假象、病理现相、单纯现相 。存在者此在的细节结构锻造,理应是文学创作家们极端关注的平均日常状态的周围世界 。无论在什么场境下,平均日常状态的细节描述,势必成为一部文学作品或者说一部小说中至关重要的内涵,也就是海德可尔所说的“本质结构” 。
2、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样解释:“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某些别具一格的存在领域曾映入眼帘并在此后主导着问题的提法(笛卡尔的我思、主体、我、精神、人格);但同时,与始终耽搁了存在问题的情况相适应,人们从没有就它们的存在及其存在结构发问 。”“就笛卡尔来说,事情还不止限于耽搁了此事因而使(思执,无论其为心智还是精灵)在存在论上陷入全无规定之境 。”
哲学理解:“我思故我在”着重强调“我思”的主宰性,将存在的导因,划入“我思”这个唯质、唯一的循环之中,唯心成为存在的全部核质 。就此在而言,此在物的发现这一事实在哲学上已经一无所获 。而就哲学研究的终极目标而言,更是糟糕透顶,“我思故我在”,“在”的目的论被扼杀,“在”的对象、方式以及场境再现的周围世界,全然被“思”给遮蔽掉,此在的时间概念、此在的形体将是一无所有的虚幻物,作为存在者存在的人的本体此在需求不知何踪,依此存在者内在的本质特性存在,亦被“思”遮蔽,也就是说,“人性”一词,全被“我思”遮蔽掉 。倘若这种理性的命题,一旦沾上统治者驾驭的政治、道德、阶级化的锁链,存在者的人的存在,亦被幻化为一种工具 。我统治、我道德、我善、我恶,皆由“我思”套上一道美丽的诱人光环 。一切真实的谎言,也就有了真实的理论的依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