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书笔记
呐喊读书笔记(一)
在今年十月份期间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复阅读了《呐喊》一书 , 虽然还了解甚少 , 但愿意尝试着对其中的底层群众略加分析 。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 , 其中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这14篇白话小说 。
首先我要提到的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 他的外表看似癫狂但实质上却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形象 , 作者通过描写狂人癫狂的 , 看谁都仿佛要吃人的变态心理 , 实质上是为了反映当时看似充满仁义道德的封建礼教和家庭制度实质上就是“吃人” 。本文中的狂人在我看来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封建战士形象 , 他具有很严重的疑惧心理 , 走在路上赵家的狗看他两眼 , 他便怕了起来 , 对于赵贵翁和七八个路人的眼色甚至是一伙小孩子 , 都认为是与他有仇 , 要害他 , 当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时狂人更是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 内心还产生了“他们会吃人 , 就未必不会吃我”的奇怪想法 。不仅如此 , 当他吃鱼和医生来给他治病时他都疑心那时想要害他 。 , 然而当我读到“凡事总须研究 , 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 , 我也还记得 , 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 , 这历史没有年代 , 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 , 仔细看了半夜 ,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一段时 , 我才明白其实狂人在看似癫狂的外表下反应了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将他变得如此疑神疑鬼?读完全文答案十分明了狂人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压迫和剥削 , 在严格的封建背景下人们非但没有反抗的意识反而一个学一个相互压迫 , 这就是所谓的“吃人” , 在狂人看来 , 这些人如果不改 , 最后终会被吃掉的 , 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 , 因此 , 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
其次我要说的是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孔乙己是一个知识分子 , 他孤高自傲不屑与短衣帮为伍 , 可他十分迂腐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 , 只会死读书 , 因此读书虽是改变孔乙己命运的唯一途径 , 但他却不能考出地位 。这就注定了他只能与短衣帮地位同等 , 孔乙己的迂腐着重表现在他不懂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读书的出路是不大的 。当短衣帮揭开他考试不中的伤疤时 , 他只好“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 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此时孔乙己的痛苦难堪与众人快活相映衬 , 喻含了孔乙己悲凉的命运 , 他凄惨的经历非但不能博得人们的同情反而只能成为众人的笑柄 。文中多次描写了孔乙己悲惨的境遇 , 如文中写道“不一会 , 他喝完酒 , 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 , 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这句话中提到了众人的嬉笑声表现出了世态炎凉 , 我读到这儿不禁心寒 。文章对孔乙己的肖像也刻画的入木三分 。他沧桑的面容暗示了孔乙己年岁已老 , 饱受生活折磨 , 常常遭到欺凌侮辱 。在我的心目中孔乙己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恨的人 , 在他迂腐麻木的性格外表下实际上有着一丝善良 。文章侧面描写短衣帮对孔乙己悲惨生活视而不见实质上是为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 也批判了封建社会民众爱心和同情心的缺失 。文章最后写了一句看似矛盾的话 , 既用了大约又用了的确 , 实质上暗示了孔乙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必死无疑的悲惨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