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四 )
那么无我之境界又是怎么样的呢?无我之境界主要强调以物观物,强调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将主观意识客观化 。如陶潜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轻松、淡雅的田园风光图 。通过这样一句诗,通过这样对自然客观景物的描写,我们感觉到作者对自然田园的向往之情,表现出一种隐居田园山水间的悠然、闲适之情,可谓意境深远,令人心向往之 。正是因为诗人描绘了一种意境,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王国维先生所言之无我之境界 。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境界”二字呢?一就是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讲求一个“真”字 。在这里,先要讲明的一点便是“境非独谓景物也” 。境界并不是只指景物,人之情感更是境界 。不论是写景或是抒情,能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情景交融,使人身临其境才算是做到了“真” 。然而“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池塘一角、西风大漠与雾失楼台怎能相提并论?很多传世之作都是作者随兴所至,即挥毫泼墨抒其所见所感,无所拘束,常常命为“无题”或者直接从诗中抽出二字 。然则若给定了题目,依然抒其真情,但总在潜意识里受到题目的局限,所求境界亦仿佛裁剪过后,并不完整 。这或许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吧 。其二,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作词要做到“不隔”,也就是用词平实易懂 。“欧阳公‘阑干十二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与,行色若愁人’ 。语语在眼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已 。”不难看出,前者如画一般呈现在读者眼前,令人身临其境,但无晦涩之词语;而后者,如不知道“谢家池上”指的是春草一说,就会不知所云 。王国维认为“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白,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个人理解就是作词能做到不讽刺不赞美,不用典仿古,不用替代字,完全都是出自于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和真实所想,才称得上是纯粹的创作 。正如“桂华流瓦”不如“月流瓦”的意境好,倘若用词自然、易懂,感情真实,何必非有替代字呢?“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 。以免会让人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其三,诗人词人要做到“虽理想家,亦写实家” 。王国维认为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一个诗人可以凭空虚构,肯定都是立足于现实世界的 。诗人虽然是很理想化的,但是他们的理想化从某一个侧面也会显现出社会的现实,即理想源于现实 。正如王国维所说的“有造境,有写景,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事实上,从表面可能很容易分辨出诗人是理想化的还是在写实 。但是细细品味,再理想化的境界也是在抒发一种真实的感情或者从真实发生的事情所升华的一种境界 。写境的同时在抒发自己的抱负,造境的同时亦是在反映现实 。然而,仅此也是不足的 。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这正是他对前文所提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进一步阐述吗 。有我之境界就是“入乎其内”,无我之境界不就是“出乎其外”吗?
推荐阅读
- 培根论读书读后感
- 培根笔记读后感800字
- 培根笔记读后感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 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读后感
- 山居笔记读后感600字
- 山居笔记读后感
-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
- 论语读书心得
- 斑羚飞渡读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