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五 )


总而言之,我认为要写出境界,就在于一个“真”字,感情要真,景物要真,只有这样,读者才会有所共鸣,才不至于不知所云 。
然而,我最喜欢的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所言关于三种人生境界的阐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第一境的落脚点应该是在“独”和“望尽天涯路” 。是指一个人在孤独中寻求自己的梦想,这就表明人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可理解为独自地准备追求理想,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 。第二境界则是当自己的目标确定之后,付出全力为其打拼而不后悔 。第三境就是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 。人生就是如此,因此我常常引用这句话来比喻人生 。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三)
文/方舟
王观堂在人间词话中阐述了他关于词的理论,语言往往短小精辟 。如“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也”;读之,似乎也如入境界,在慢慢细品中由“独上高楼”而至“人憔悴”,最终达到“蓦然回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在阅读中有了点滴收获——与观堂先生一起读词,词之差别与境界豁然开朗 。
一、有境界与无境界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
真情最为动人 。没有真实情感的赋予,再华丽的辞藻也显得肤浅虚伪,再精巧的构思也显得空洞无味 。境界,原来全在一个“情”字上 。写词如此,写诗、散文、小说,不都是如此吗?文学如此,做事、为人,不都是如此吗?真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秉着一颗真心,才能打动别人的真心 。
二、造境与写境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而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
中国文学自古就有现实主义的《诗经》与浪漫主义的《离骚》 。《诗经》虽然写实,却不觉得其晦涩或枯燥无味;《离骚》虽然想象,也不觉得其怪诞而不可理喻 。我们不可能将真正伟大的作品完全归于哪一派——它们在主体上属于某一派,然而在另一方面,另一种风格的补充又使其具有自然之美,而不是僵死在某一个框架里 。诚如王观堂先生所言,一个诗人往往既是理想家又是写实家,因为他活于物质的世界中,必然心存实物;而只有当他人保存着不竭的想像之泉,他才能掌握文字的灵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