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六 )


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
有我和无我之境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只是为写诗的心态和情感所决定 。无我之境如佛家,置身事外,写景得以淡然悠远;而有我之境便是一个感情丰富的歌者,随心吟咏之中使得情景交融,人与景交相呼应 。
四、境界之大小
“境界有大小,不以事而分优劣 。”
同样,“写什么”往往决定了境界的大小 。然而并非写大场面、颂大事业就是境界高人一筹 。婉约派们写来写去也总是伤春悲秋,相思高楼,依旧是有着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之类的词之大家 。小境界更能写出点点滴滴的离愁别绪,百转愁肠 。
五、赤子之心与阅世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 。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
客观之诗人必须多阅世,这是必然的;而主观之诗人无需阅世,只需保留着赤子之心吗?阅世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我想观堂先生是认为“阅世少”造就了这些浪漫主义的诗人——我以为不然 。屈原阅尽世间污浊和不平,性情不是仍然真到了极点吗?李太白仕途不顺,云游天下,阅世少了吗?李后主身负亡国之痛,从词中固然可窥见其赤子之心,然阅世大概也是并不少的 。阅世是对这个世界的深层理解,是情感和心灵的体验和碰撞 。真正的诗人绝不会回避直面生活的现实,赤子之心也不会在阅世中逐渐消失 。
六、词品与人品
观堂先生花了大量的笔墨点评各家之词,如欧阳修、秦少游、李后主、冯正中……他分析各家特点,具言长处 。然而对于张玉田、吴梦窗之辈,又语言犀利,甚至曾有“白石尚有骨,玉田则一乞人耳 。”此言批评其词砌字而浅薄,意竭于模拟;评价白朴,既有《秋夜梧桐雨》的“元曲冠冕”,亦有《天籁词》粗浅到“不足为稼轩奴隶” 。观堂先生的评价抓住要害,可谓解颐 。又提到周济、刘熙载的观点:“梅溪词中,喜用‘偷’字,足以定其品格”、“周旨荡而史意贪”,原来词品连于人品,此二者不可分 。
《人间词话》,我仍是没有读完的 。也许,直到某一天我得以熟悉观堂先生提到的每一词家,我才可能有一些真正的领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