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克样品能发一度电,储氢难题被破解了吗?


 70 克样品能发一度电,储氢难题被破解了吗?
文章图片

 70 克样品能发一度电,储氢难题被破解了吗?
文章图片

 70 克样品能发一度电,储氢难题被破解了吗?
文章图片

 70 克样品能发一度电,储氢难题被破解了吗?
文章图片

近日 , 西安交通大学张锦英教授团队就开发出了一种高密度固态储氢材料——石墨烯界面纳米阀固态储氢材料 。 据悉 , 这种“储氢材料”能克服低温释氢的行业难题 , 降低运输氢气的成本 , 实现储氢材料安全、可控、稳定释氢 。
【|70 克样品能发一度电,储氢难题被破解了吗?】随后 , 网上视频解说听到了那句“70克样品就能发一度电” , 听起来确实令人振奋 , 那它是否真能破解当下新能源储氢难题呢?
一、氢储破解:70克样品就能发一度电 , 这是真的吗?
在看视频时 , 开头那句70克样品就能发一度电的确吸睛 , 这是相当于36.5 wt% , 相比美国DOE储氢材料的2025年目标4.5 wt%(从5.5 wt%降下来的) , 那简直是吊打 。 如果真那么强 , 估计要先考虑下是否可以拿诺贝尔奖吧 。
实际上 , 很抱歉 , 我们看视频得到的信息是错误的 , 仔细你看字幕会发现 , 很可能是该研发团队看完该视频后 , 紧急要求字幕增加些内容 , 那就是括号中这四个字 , 并没有读出来 , 但却有惊天动地的区别 。 这就好比你跟我说100米跑9.5秒我勉强信 , 可你跟我说100米跑了5.9秒 , 这你让我咋信?
假如全是用NaH的话 , 最多1 mol NaH会生成1 mol 氢气 , 实际上氢气含量70g样品所对应的实际量是840g , 它所对应的效率只有3 wt% 。 假如是不与水反应的直接释氢 , 效率还会降到1.5 wt% , 目前无法判断 。 如果再考虑外面还包裹石墨烯 , 实际效率会更低 。
可见 , 这项成果并没有那么厉害 ,我们可以看看官方的严谨:
祝贺中心张锦英教授团队在高密度固态储氢材料稳定可控释氢及其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全文看下来 , 张教授团队的主要成是实现了释氢的可控性 , 及在很广的温度范围内都可以使用 , 并没有任何提及高效率的字眼 。
因此 , 目前成果在效率上并没有突破 , 否则学校官方也不会放弃这个宣传机会的 , “70克样品能发一度电”只能算是误传而已 。
二、新材料最难的不是实验室研发成功 , 关键是如何产业化?
要知道 , 对于解决实际问题 , 最难的不是实验室里的研发成功 , 而是如何成功产业化 , 否则以我们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的SCI论文数和专利数 , 早就是科技强国了 。
从产业化角度看 , 新材料一般都是科学家掌握技术后自主或与人合伙创业 , 而产品从实验室到真正解决产业界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1、低生产成本 。 大众化产品必须搭配一个亲民价格 , 如果新材料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 再优异的性能都难应用 , 如航天、国防等 , 高性能陶瓷材料替代不了钢铁的原因就在于这里 , 而新能源车并不属于不计成本的行业 。
2、新材料不能是温室里的花朵 。 真要是做产业化 , 新材料做出来的产品寿命、封装、保护、不同批次稳定性、高低温、湿度、盐分、耐腐蚀、抗疲劳、振动环境、电磁环境等都必须考虑 , 这些一向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弱项 , 基本要依靠企业和工程师来解决 。
3、做出来的产品得是市场真需求 , 而不是伪需求 。 很多实验室成果最大价值是用来发论文 , 而当前在实体经济和用户那里并不具备真实需求 , 如量子通信 , 有的是炒概念收割智商税 , 这类产品属于在实体领域跑错方向无法做长远的 。
4、新材料往往需要搭配新工艺 。 新工艺下游客户往往学不会或不愿学 , 企业还得开发全套加工工艺 , 被迫延伸到高端制造领域去生产对应元器件 , 如何让客户愿意改动原有成熟方案很重要 , 否则只是一个实验室里叫好不叫座的东西 , 没有实际价值 。
可见 , 单单就实验室成果来论证产业界困难得到解决 , 为时尚早 。 新材料产业化过程中任何一环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 都可能让一家明星企业轰然倒塌 , 倍受期待的产品胎死腹中 。
三、最后 , 氢能究竟要通过怎样一条路来实现氢能经济?

推荐阅读